俞敏洪:曾被同学认为最没出息
俞敏洪编年史
新东方创始人,现任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1962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
1980年,三次高考后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
1985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1年,从北大辞职
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
2000年,携手联想成立新东方在线网站
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北大情结:北大踹了我一脚
大学5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上自己
俞敏洪不止一次提到北大,这个令他百感交集的伤心地。
现在的北大依然冰清如初,在他的梦痕里无法剥落。树影婆娑的北大校道,爱情、学业、事业在激情地向前奔流,却似乎全与他无关。
“我是全班惟一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讲普通话,结果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进大学以前没有读过真正的书,大三的一场肺结核使我休学一年,结果练就了现在这副瘦削的土魔鬼身材。”俞敏洪一打开话匣便不胜唏嘘。
在多数人眼里,俞敏洪属于沉默寡言被别人冷落的后进生,别人津津乐道的爱情对他来说却完全真空。“北大5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我。”他说。因此,孤独、耐心、坚韧……所有磨练人的品性他都一一具备了。他说对爱情的饥渴使他“见到任何一个女孩都想扑上去”。显然是夸张之说,但依然贴切地描述了他那时的心境。
俞敏洪回忆,他的第一次爱情邂逅是在1986年3月26日晚上9点,那时他的身份是北大一名英语教师。这第一份忠贞的爱情在历经波折后一直延续至今天。采访当中,他说他刚刚收到老婆的短信,并一五一十地念出来:“老公,我好想你啊。”说这句话的神情竟然比他之前那句“去年已经有80万学生”还要振奋。
由于在外做培训惹怒了学校,当时北大给了他个处分。他觉得呆下去没有意思,只好选择了离开。那时是在1991年底,他即将迈向而立之年,走出北大成了人生的分水岭。
“北大踹了我一脚。当时我充满了怨恨,现在充满了感激。”俞敏洪说,“如果一直混下去,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一个副教授。”
这些幸运和不幸,都在北大降临于他。他注定是大器晚成的人:高考三年,迟到的爱情,病魇的耽误,拖沓三年半出国未果,还有学校的不公处分。北大成了一切的酸甜苦辣的吞吐地。
“我是惟一他们不会想到我会搞出这个学校的人。”俞敏洪坦然地说,“任何一个人办了新东方都情有可原,但我就不能原谅。因为我在同学眼里是最没出息的人。真是这样,你可以去问他们。所以我用事实告诉那些在国外的大学同学,我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信心,结果他们就回来了。”现在他自诩他像“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在奋斗。”
俞敏洪的高三补习班同学、现在北京新东方校长周成刚调侃地说,“苦苦奋斗了20几年,想不到竟要受他制裁!”
北大这个令他爱恨交加的地方成就了他和他的新东方。俞敏洪表示他仔细思考过自己的一辈子,没有像别的同学盯着名次和荣誉,他的眼光跳过了这个境界。
后悔把新东方做得那么大
回首过去的十几年创业,俞敏洪表示首先想到的是后悔把新东方做这么大。他说当初可以在北京做成年收入一两百万的精品机构,把精华人物都集中到那里,有限制地发展。小范围内也能实现理想,无论转型还是放弃,也比较容易。
“我给自己做了一个笼子,无法往外钻,否则笼子一收紧,我就被吊死了。”他无不自嘲地表示。
“当时野心太大了,现在留给我的是难以承受之重。当你发现自己给自己制定一个难以承受之重的目标后,煎熬和痛苦便呼啸而至。”他猛喝了一口茶,继续用尖锐的方式剖析自己,“新东方是一条不归路,让我不得不走下去。”
“做得特别累的时候,我很想关掉新东方,都没有做到,因为我发现要为4000员工负责,为股东负责,为自己负责。我有时候想,假如新东方没有了,人家会把新东方和我收到全国所有的MBA案例中,那时我还是会出名,但那是负面教材了。”他无奈地笑笑。
“我真心希望在新东方一点股份都没有,不管卖掉还是送别人都可以,这样我可以安心离开新东方。”他回答得异常平静,“我可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比如写书,驾车游走世界,或者到贫困山区教书。”
“很想到西北买一片荒地,变成绿洲。因为我对土地有着无比的亲近。”
难道俞敏洪想解甲归田,在事业的巅峰戛然而止落得美名?
媒体对话收录
・你选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俞敏洪:英语达标,认同新东方理念,善表达懂幽默,再加一点人文情怀。
・新东方老师的年收入有多少?
俞敏洪:普通老师8到10万,大城市高一点。现在已经有近200位老师成为股东,百万富翁不在少数。
・新东方曾经“内乱”了好几年?
俞敏洪:确实如此。因为机构改造后的利益要重新分配,利益多寡、职位高低、权利大小都必须清晰化。动荡的高潮是在2001、2002年。
・有没有最喜欢的名言?
俞敏洪:亚里士多德的“优秀是一种习惯”。我大胆补了一句:懒惰和失败也是一种习惯。
・你和李阳有什么不同?
俞敏洪:他是个人英雄主义,我是集体英雄主义。他的演讲煽动能力比我强,我的产业化思路比他好。
・做过的最成功的决策是什么?
俞敏洪:把那帮比我出息的海外朋友请回来。
俞敏洪语录:
我这辈子什么都可以离开,就是不可以离开讲台。
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从自卑中间走向自信的人是真正的自信,从一开始就盲目自信的人其实没有自信。
只有两种人的成功是必然的。第一种是经过生活严峻的考验,经过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交替,最后终于成大器。另一种没有经过生活的大起大落,但在技术方面达到了顶尖的地步。比如学化学的人最后成为世界著名的化学家,这也是成功。
对话俞敏洪:“我还处在静默期”
9月1日,距离教师节还有9天的时候,记者向远在大洋彼岸正在为新东方上市忙碌奔波的俞敏洪发了个短信,请他讲讲自己在北大和新东方的从教经历,忙碌的俞敏洪很快打来电话:“我第一次在北大上课是在1985年,当时很紧张,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喜欢我了,因为我很幽默”、“我们当时工资不高,月薪60元”、“我喜欢调皮的学生,因为我就很调皮”,离会场开会只有5分钟的时间,俞敏洪对此话题仍然乐此不疲:“我觉得一个老师讲课的魅力不在于是对知识的透彻讲解,而在于指导学生生活,指导人生。”在采访中俞敏洪对自己讲课生涯做了个总结,看来他对教师职业有很深的情结。
不过,当9月6日记者再次发短信希望俞敏洪谈谈新东方上市的事时,电话没有再打来,俞敏洪只用短信来回应:“不好意思,我们在静默期,不能讲太多。”
解读亿元俞敏洪
抢来的“小红筹”
北京时间9月7日晚9点25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纽交所敲响了股市钟。一路高唱着“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俞敏洪老师,终于带领新东方成功上市,而且刚刚卡在9月8日“红筹”公司境外上市“时间窗口”收拢之前。据测算,上市后,44岁的俞敏洪资产至少高达1.21亿美元,可谓“中国最富有的教师”。
不过,俞敏洪现在应该为自己这个“抢来的小红筹”感到暗暗后怕。9月8日,由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将正式实行,如果在新规定实施前无法实现境外上市,那么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2004年5月在多伦多发布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全球战略计划,将大打折扣。
新东方上市刷新了中国教育业在美国上市的零纪录。这是一个既值得称道又曾经引发争议的话题。从1993年注册成立的一个小学校到融资过亿的上市公司,新东方这条“寻找希望”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他最值得人称道的一点是,帮助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实现了出国梦。”一位“海归”基金经理提起俞敏洪很是感念。他在1998-1999年间曾是新东方一名学员,暑假里每天骑着车到新东方位于北京北四环的总部念托福培训班。
俞敏洪财报
新东方其实很缺钱
即将拥有1000万学子的新东方怎么会缺钱呢?但是很多专家都将“缺钱”认做是俞敏洪做出上市决定的最主要想法。并购专家冀书鹏认为,虽然俞敏洪每年在培训费用上的收益很大,但是他所要承担的教师成本和运营成本更高。比如教师的工资,在新东方里最普通的教师一小时的课时费也要1000元,优秀教师的课时费几乎是不封顶的,新东方曾经出现过给教师发不出工资的现象。
另外,目前在外语培训领域里新东方面临的竞争十分严峻。据冀书鹏介绍,在新东方的财务报表中,其长期资本净值常常是小于长期资产净值的。也就是说俞敏洪的新东方在用短期融资做长期投资(既短融长投),这样在年报中反映出的数据将无法利好。在这样的情况下,境外上市是俞敏洪的最佳融资选择。
新员工眼中的俞敏洪
他有独特的价值运算公式
谢博(化名)是今年进入北京新东方学校的一名英语教师。昨天,他向记者讲述了俞敏洪的个人价值运算公式。
俞敏洪最喜欢和员工以及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想知道自己的价值有多少,看看你身边的朋友,选出5个朋友,他们价值的平均值就是你的价值。
谢博认为,新东方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与俞敏洪的领导风格很有关系。他这个人最喜欢交朋友,这些年来,新东方的发展轨迹也划出了他交朋友的轨迹。
“他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就结交了一些很好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在他日后的事业上帮助不小。”谢博说。
俞敏洪自述
我生命中的两次重大失败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在失败中寻找与把握机会的过程,没有失败就无所谓成功,没有遭遇过挫折和失败的人生是不丰富的人生,就像白开水,纯净却没有味道。一个人是否活得丰富,不能看他的年龄,而要看他生命的过程是否多彩,还要看他在体验生命的过程中能否把握住机会。
下面我来讲述对我生命有转折意义的两次失败。
第一次是我的高考。我在一篇文章中讲过我高考的故事,那时并没有远大的志向,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就是我的梦想,而高考在当时是离开农村的惟一出路。但是由于知识基础薄弱等原因,我第一次高考失败得很惨,英语才得了33分;第二年我又考了一次,英语得了55分,依然是名落孙山;我坚持考了第3年,最终考进了北大。这里我想说明的是两点:第一点是坚持的重要,因为无视失败的坚持是成功的基础;第二点就是能力和目标成正比,能力增加了,人生目标自然就提高了。我一开始并没有想考北大,师范大专是我的最高目标,但高考分数上去了,自然就进了北大。这算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失败和成功交织的滋味。
我的另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是我的留学梦的破灭。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出现了留学热潮,我的很多同学和朋友都相继出国。我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也开始动心了。1988年我托福考了高分,但就在我全力以赴为出国而奋斗时,动荡的1989年导致美国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以后的两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大减,再加上我在北大学习成绩并不算优秀,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努力了3年半后付诸东流,一起逝去的还有我所有的积蓄。为了谋生,我到北大外面去兼课教书,因触犯北大的利益而被记过处分。
为了挽救颜面我不得不离开北大,生命和前途似乎都到了暗无天日的地步。但正是这些折磨使我找到了新的机会。尽管留学失败,我却对出国考试和出国流程了如指掌;尽管没有面子在北大待下去,我反而因此对培训行业越来越熟悉。正是这些,帮助我抓住了个人生命中最大的一次机会: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
一个人可以从生命的磨难和失败中成长,正像腐朽的土壤中可以生长鲜活的植物。土壤也许腐朽,但它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失败固然可惜,但它可以磨炼我们的智慧和勇气,进而创造更多的机会。只有当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失败和考验,我们才能成熟、收获。而那些失败和挫折,都将成为生命中的无价之宝,值得我们在记忆深处永远收藏。
老俞语录
俞敏洪说管理:如果我们“新东方”的员工每个人都板着脸上班,大家就会感觉像窒息了一样,可能我们给他再多的钱他也不一定在“新东方”干了,除非他是个喜欢受气的受虐狂。
俞敏洪说人际关系:尤其在中国这个比较复杂的社会中,大家要学会想办法谅解别人,要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很成熟,很不错,你才能把事情做成。
俞敏洪说缺憾:当一个人什么都不缺的时候,他的生存空间就被剥夺掉了。如果我们每天早上醒过来,感到自己今天缺点儿什么,感到自己还需要更加完美,感到自己还有追求,那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啊!
老俞逸事
新东方人都有一种电线杆情结,因为大家都知新东方最初是靠老俞在电线杆上一张一张贴广告起家的。有一次市政建设,有人要把新东方外面的两根电线杆一起拆了,老俞一看急了,死皮赖脸地不让人家拆,最后终于用7万搞定了。新东方那些老师,别看他们一个一个都人模人样的,其实都是流氓(插花:流氓太严重了,不过是痞子而已),没事就凑在一起打牌搓麻将,输掉的人就跑到外面抱着电线杆大叫一声,“我得救啦!”当然,大家也知道电线杆上贴得最多的是什么类型的广告。
大家都知道老俞家的钱是用麻袋来装的,有一天北京新东方的两个老师觉得工资太少就商量着去老俞家拿点钱,他们到了老俞家一看,门窗紧锁,于是一个老师对另一个老师说,“You do the door, I do the window.”(你撬门,我爬窗)这就是do这种牛皮膏单词的用法。
当年我上住宿班的时候老俞还不像现在这么忙。上山给每期学员做一次动员演讲。那时老俞在我们心中就是神啊。一天听说晚上老俞来做演讲。于是都早早跑到演讲处集合。老俞吃过饭来了,拿起话筒,什么都没说呢,就是一个响亮的饱嗝,要多不合时宜有多不合时宜。我们当时听了都傻了,互相看了看,脸上都洋溢着痴呆幸福的光芒说:多么平易近人的饱嗝啊!
老俞这人数学这么差,新东方的老师都以为这个老板肯定很好蒙。新东方刚起步的时候,第一天赚了一百块钱,老俞把两个老师叫到家里发钱,指着其中一人说:你,四十。再指着另一个人:你,四十,剩下的都是我的,以后也不会变。老师那个高兴啊,拿得比老板都多,真没想到这个老板这么傻。结果第二天,赚了一千块钱。老俞把两个老师叫到家里发钱,指着其中一人说:你,四十。再指着另一个人:你,四十,剩下的都是我的,以后也不会变……
你们要过四级吗,最少词汇也要有五千到六千的样子吧,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们新东方有一个人,有13万的词汇量……13万啊。对,这个人就是老俞。不过请同学们不要太惊讶,这13万词汇中有5万是中文词汇。
来源:网易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