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问档案
熊晓鸽 IDG(国际数据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
1991年底加入IDG,任亚洲董事长业务开发助理。1993年升任IDG亚洲区总裁,并担任该职至今。
他掌管着IDG在亚洲十几个国家的60多家媒体,包括《计算机世界》、《时尚》、《IT经理世界》等。在风险投资领域,经他手投入的风险资金已近5000万美元,搜狐、腾讯、百度……都是IDG的投资对象。
除了媒体的主业,熊晓鸽更被人乐道的是在资本市场上叱咤风云,拥有丰富经验的熊晓鸽被誉为“中国引入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第一人”。他说自己不会去选择尝试创业,全身心享受做风险投资人,给别人创造机会的状态。“我很喜欢做这件事,即使再做一次选择我仍然会做风险投资。”
培养冠军
记者:作为一个风险投资家,您更关注短期收益还是长期的成长性?
熊晓鸽:做风险投资追求的是快速增长之后取得迅速的回报,一般最多5年风险投资就会退出。如果两三年之内没有看到公司的迅速成长,那么这个投资一定就有问题了。
我们只是帮助创业公司的成长,但是也不是上了市,股票卖掉就和我们无关了。风险投资管理的是各种基金的钱,除了给他们的回报,如果退出后公司还很好地运转也能够证明我们不是碰运气,而是有正确的判断,这些都为进行下一轮融资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口碑。
记者:您怎么形容和被投资公司之间的关系呢?
熊晓鸽:我像是教练员的角色,把需要的东西教给他。又是合作伙伴,我们在利益上没有任何冲突。
创业者开始很容易总想着如何省钱,或者不相信别人,只用家族里的人,这样没办法做大。我们会把计划想得更大一些,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强项和弱势,并把专业的人才请进来,比如金融界的CEO宁君就是几经周折从大连请来的,2004年10月金融界登陆纳斯达克,IDG在该公司的投资取得了20多倍的回报。
我们不会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比如当初投资金蝶软件,退出的时候为了保证顺利过渡,没有把股份在市场上出售,而是在市场价的基础上打了一个小折扣卖给看好这个公司的机构投资商。这样虽然自己受一点小的损失,但保证了大家的利益。
甘当教练员
记者:在每一次决定投资之前,您都有100%的把握吗?
熊晓鸽:任何投资都不会有100%的把握,每个人都会看走眼,而且也会有许多不可测的因素,比如身体因素、发生意外等。但是做得多了,有经验了,成功率就会相对高一些。
我和团队合作10年以上,看了几千个案例,自己有更多信心,投资人也有信心,带来更大成功的可能性。
记者:通过您的投资将别人创造成亿万富翁的感觉是怎样的?
熊晓鸽:其实我和创业者一样开心。很多我投资的公司上市时,我也会站在旁边参与,感觉非常骄傲,就像刘翔站在领奖台的时候教练的心情。
这么多年来,不管是通过上市还是股权转让退出,我们在中国已经成功地投资过近40个企业。虽然最终他赚的钱比我们多,但是我们也取得了很高的回报,成功地退出,得到了投资商的认可。教练得到的知名度无法和冠军相比,但培养了很多金牌选手是很高兴的事情。
记者:您培养了这么多“冠军”,自己有没有想过“参赛”,有一天去创业?
熊晓鸽:这确实是有些遗憾,毕竟跟自己得金牌的感觉不一样。
我经常说年轻、没有任何负担的时候,创业是很好的选择,能学到很多东西,一战成名当然最好,即使不成也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经历。对我而言,不选择创业倒不是因为年龄。雷石东67岁还去创业,我比他小多了,经验也多多了。创业要把一个公司从始至终做下去,一辈子做同一件事情,可能会很成功,但是也许不会有现在这么高兴。大家会很尊敬和崇拜比尔・盖茨这样的人,但从另一方面看我觉得他的生活还没有我现在丰富。
这和性格有关系,我喜欢学新的东西、接触不同的人、给别人创造机会。从国外带来的钱帮助默默无闻的公司做得很大也是一个挑战。
解案
创业时人少是不是问题
读者周岳:我去年从一家很知名的公司辞职开始独立创业。现在做一个小网站,我想问的是,对于一个初创公司,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得很完善的时候,应该最重要的抓住哪几个方面呢?另外,对于投资者来说,考察时很注重团队,但我们现在只有两个人,是不是问题呢?
顾问观点:CEO要有吸引人才的能力
IDG在选择项目的时候,遵循的三个基本要素:行业竞争力、企业产品竞争力、团队竞争力。这三者中,我们最看重团队,产品可以变,但是卖东西的人不能变。
其实团队只有两个人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要问自己是不是合适做Team Leader。因为做一个成功的CEO是需要一些气质的,要擅长销售――一方面是销售自己的观念,把很多人打动吸引来跟着自己创业,另一方面就是销售产品和服务。
我曾经看到硅谷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公司的CEO是老外,但是最大的股东是中国人,只是管技术,做CTO,因为他认识到自己在沟通和销售上的不足。
来源:申江服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