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整合、换帅,这些举重若轻的动作都是杨元庆步入成熟的明证
《互联网周刊》报道 如果不是一年前联想对IBM PC的惊人并购,杨元庆一再描绘的联想国际化或许只是一纸美丽的愿景;如果不是2005年年底阿梅里奥闪电替换斯蒂芬・沃德担任新联想CEO,杨元庆对于联想的控制力和行动之果决,不会在一夜之间为公众熟知。
从并购、整合到换帅,杨元庆正学会以自己的方式和节奏调整着联想这个巨型战车。"很突然,但是很柔和。"在联想岁末换帅之后,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这样评价杨元庆的主导作用。
这也是"少帅"杨元庆终于步入成熟的标志之一。对于那些因为担心联想而发出"别慌"告诫的人们来说,杨元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作为柳传志一手培养的联想嫡系,早年从联想CAD部门调任PC事业部总经理之后,杨元庆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将联想PC做到了国内第一的位置,得益于此,后来柳传志放心地将联想交给了杨元庆经营。IT产业变化莫测,杨元庆先后经历了多元化投资失利、PC腹背受敌的窘况,这些教训促使杨元庆翻然悔悟,做出了剥离非核心业务、重返PC主战场的决策。这次转舵最终促成了新的世界第三大PC厂商的诞生。
并购后的公司整合历来是企业头疼的问题,用杨元庆的话说就是"不亚于给高速行进的火车更换轮子",不过,他还是小心翼翼地跨越了这一障碍。他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从供应链方面进行整合,这种策略很容易见效,由于合并采购成本明显降低,大大提高了员工的信心。紧接着,联想从研发、渠道、人员方面陆续进行了整合,尽管整个过程中不无波澜,但到了2005年年底,在原IBM PC事业部内部,从员工到产品,"IBM"的意识已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Lenovo"和"Think"的品牌意识。
在换帅的取舍问题上,杨元庆也表现出了以往不曾有的果决。"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使命。"杨元庆说,"接下来就是如何更好地满足下一阶段战略增长的要求,其中包括CEO问题。" 2005年,杨元庆同沃德合作,将新联想整合的振荡降低到了最低程度。接下来,他为新联想物色了一名更具侵略性的领导人物-来自戴尔的阿梅里奥。
这是一桩不乏冒险的赌注。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担心,在IBM元老沃德离任之后,原有的企业客户忠诚度会降低,这种担心不无依据,但是对于志在向国际市场发动猛攻的联想来说,履历和业绩更加显赫的阿梅里奥显然更加合适。"从联想董事会的董事到管理层都是雄心勃勃,绝不仅仅是做一个第三名的水平,坐稳了第三名还要往上走。"柳传志如是说。从2006年2月的都灵冬奥会开始,联想的"Lenovo"品牌产品将大规模向欧美市场展开渗透,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也是杨元庆的重点目标。
觊觎新联想盘中餐的对手不止一个,包括戴尔、惠普、Acer等对手都将成为杨元庆的拦路虎。在中国市场游刃有余的联想,到了国际市场将会面对完全不同的一番天地,面对这一切,整顿兵马后的杨元庆准备继续向前冲,"经过2005年,联想已经从舆论的低谷进入高峰,进入了一个虽然曲折但却无限光明的起点。开局我们做得很好,接下来相信会更好。"向世界品牌进军的道路注定漫长而寂寞,杨元庆正以自己的方式调整着航向。
联想更换CEO波澜不惊,我们也看到了一个越来越成熟的杨元庆-陈彤
来源:互联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