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自强一不留神成了德国汉堡市的明星。一年前,他花了400万欧元,买下了当地的一家破产企业,如今,这家洋企业已在他手中成功盘活。
那是家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德国威尔兹公司,以压力容器为主业,蒋自强是民营上海华盛企业的老板,1999年才踏进欧洲钢瓶市场。
在德国同行眼中,蒋的到来一度是一场灾难。他们认为“威尔兹”之所以破产,一方面是由于投资失误,但更主要的还是被中国企业给挤垮。
竞争力下降是欧美劳动密集型行业日益沉痛的一块心病,许多生产商至今未将生产基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威尔兹”所处的行业也不例外。洋专家的观点是,压力容器行业对工人素质、原材料等配套能力门槛一直较高,比起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得天独厚,尤其是充满活力的私人企业。
但在完成收购后,华盛集团除了“空降”一位董事长外,从高级管理层到操作工人,却都从当地聘请。蒋自强还亲自从欧洲另一家同行――法液空公司,挖来了德国销售部的经理,出任新的威尔兹公司总裁。
一番整合,这家“老字号”终于起死回生,当年便创下了400多万欧元的利润。目前,华盛集团在德国压力钢瓶市场中的份额已经占到了30%,部分产品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已经高达40%,而华盛集团在全球同行中的市场排名,随之也攀升到了第7位。
发家“蛇吞象”
让德国企业界跌破眼镜的这位上海商人靠兼并国企发家。3年前,蒋自强的华盛公司还只是一家只有200多人的小企业,但随着业务规模的激增,他开始向国有老字号叫板。2001年9月24日,在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及轻工装备(集团)的磋合下,蒋自强以5000万的代价收购了其下属企业上海高压容器公司65%的股权。
这家公司的前身――上海高压容器厂,已经有50年的历史,解放初新中国的第一只无缝钢瓶就在该厂生产。正是这只“争气瓶”拉开了我国气瓶制造业的序幕。而这家老牌国企自成立后就是国内高压容器及衍生产品行业的领头羊,直到民企华盛这匹“狼”出现。
事实上,并购前,上海高压容器总厂无论在规模上、在技术人才上、在品种规格的齐全上均为全国的龙头。而且手中拥有的中国高压容器制造业最响亮的品牌――“铁锚”,也是民族制造业中的一面旗帜。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观念陈旧、机制不活、负债过高、产品开发速度过缓,企业陷入了重重困境。当时,厂里还有1000多员工,但由于生产任务不足,经常停工待料,一下子就得下岗300多人。
直到改制前,上海高压容器厂已经气息奄奄,全厂6000多块玻璃窗基本上全让工人给砸碎了。由于车间高温难耐,士气低落、纪律涣散的职工们为了通风,最便捷的方式莫过于扔出手中的砖头。
这倒给买家送上了一份厚重的见面礼。蒋自强一接手,“第一把火”便烧在玻璃窗上。他派了一支专门的工程队,索性将所有的门窗都给拆了。单卖废玻璃废钢架,新企业还未开工蒋就整整先捡回了180万现金。
蒋又在车间外建了几间空调室,高温气候就让工人工作一小时再进去休息一小时。原来水草丛生的厂区也被改造成了绿意盎然的花园工厂。
总经理仍旧是原来的总经理,党委书记仍旧是党委书记,干部仍旧是干部。他向工人们拍板,原有的社保劳保等“四金”不变,但收入由计时制改为计件制,由于产品适销对路,不仅原下岗工人争相回来,又对外扩招。
不到9个月的时间,过去一年只做18万个大氧气瓶的老厂做到了35万只,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同比增长20.9%,实现利润同比增长了3.8倍。“老字号”由此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水缸里的欧元
熟悉蒋自强的人都知道,他喜欢放水养鱼。在蒋的家中,摆放着一个名符其实的“金鱼缸”,他时常观察自己养的金鱼,不过和别人不同的是他眼中总注视着水缸里的那块欧元。
在未“收买”国企之前,蒋钓到的第一桶金正是来自欧洲。
他原来卖消防器材,由于竞争比较激烈,企业必须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出路。一次偶然的机会,欧洲有一家客户向中国企业询盘,如果谁能够专门提供一种装二氧化碳的小钢瓶,他们将给他一年100万只的订单。
这种小钢瓶是国有企业做不下来也不愿意做的产品,但蒋还是硬着头皮将订单接了下来。
在欧洲,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开饮机,与中国不同的是,欧洲人没有喝完水再换一桶的习惯,因为家里水龙头放出来的自来水就是矿泉水,可以直接饮用。他们的开饮机用来制作可乐,制作雪碧,也可以制作啤酒,只要放一块溶缩液在杯子里加点水再注入二氧化碳即可。
开饮机里的特制二氧化碳钢瓶成了蒋最大的商机,整个欧洲将近有两百万户家庭使用。为保证即开即饮,就像水缸里的鱼一样,欧洲人得不停地换气。根据统计,一般每个家庭每个月必须4瓶调换。
在很短的时间内,蒋自强拿出了自己的钢瓶样品,到欧洲后,很快就通过了检验,由此取得了生产证书。欧洲人的第一批订单就是30万只钢瓶,首先在一个半月内先交10万只。尽管设备人员都未全部到位,蒋还是紧急调动了手中的所能运用的一切资源,土法上马,保证了及时供货。在这个基础上,他拿下来了欧洲市场。
当时德国的报纸马上反应,报道称中国的这个瓶子“不得了”,如果上百万只的中国钢瓶铺在整个欧洲,对德国本土企业来说将是一大打击。他们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欧洲登陆的是中国最大的钢瓶厂家。
其实,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蒋的企业只能生产小钢瓶,后来欧洲人又要求他提供铝瓶,他咬咬牙又上马了,也都是小瓶装。当欧洲人要蒋自强再做冲装可口可乐的大铝瓶时,他摆了摆手,这回他真的没法做了,那不是当时他的能力所能及的。
雪花般飞来的订单已经使原以生产消防器材的厂子捉襟见肘,往往要3班滚动才能完成任务。而要是搞一个大的钢瓶厂的话,没有3年5年又下不来,投资规模也得上亿,这迫使蒋自强走上了兼并国企、借船出海的路子。
中国气瓶航母
由欧洲客户的询盘试生产开始,蒋自强不经意间由消防器材踏进了压力容器生产领域,在吞并上海高压容器公司之后,民营的华盛企业(集团)公司确实成了中国最大的高压气瓶生产商。
1987年发展至今,上海华盛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已是拥有近5亿元人民币资产的民营工业型实体企业,名列上海民企综合实力10强之列。
但蒋自强显然并不满足于此。
事实上,钢瓶生产体现了一个国家钢铁工业和石化工业水平,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美国、德国、英国等少数国家生产。压力容器市场相当广阔,汽车钢瓶、氧气瓶、灭火器……气体的储存一般都离不开它。按照行业发展规律,工业产值每增加1%,钢瓶市场需求就增加2%。
民企华盛集团的海外扩张,使得威尔兹这样的老牌企业吃不消,但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后又被蒋自强“嗅”到了机会。这家“老字号”长期积累的客户资源、装备、品牌和质量保证体系,都让他心动不已。斥资收购的决定做得如此之快也足以体现这位私人老板的魄力:“我们希望在欧洲真正建立一个桥头堡,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贸易公司”。
这样一来,无疑是打造了一艘国际高压容器行业的航空母舰,但打的仍是民族品牌――中国“铁锚”。
在欧洲,“铁锚”小钢瓶挤占了德国威尔兹的市场份额后,大钢瓶又一举打败了全球行业第三的曼那斯曼。并购威尔兹,无疑使欧洲又成了“铁锚”的新基地。蒋后来又追加了3000万元的投资用于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武装到了牙齿”。
现在,蒋自强又把目光瞄上了美国市场。在买下上海高压容器厂后,他又拿到了进入美国的许可证,不久便接到了一笔7000多万美元、相当于6亿多人民币的大订单,这是中国钢瓶打入美国市场的首笔大额订单。
至今,蒋手中接到的订单已经超过2亿美元。注入资金后的铁锚品牌也开始了国际远航,随着各类气压瓶打入欧洲、北美、中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的扩张版图不断延伸。蒋自强称,华盛有信心立足于打造民族品牌,力争在2-3年的时间内,在同行排名中进入全球三甲。
“狼群效应”
沪商蒋自强的买卖无疑具有示范意义,续重组国企之后,跨国并购又成了中国私人企业的一股潮流。
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有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的例子,但回忆并不甜美。上海的一家铅笔厂曾经购买德国东部一家同行,最终以关门告终;著名的飞鸽自行车公司也曾收购一家德国工厂,希望以此突破欧盟“反倾销”封锁,但不久之后,“飞鸽”本身在中国倒闭。
不过,进入新世纪后,这种并购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有资深分析师认为,德国素来是欧洲工业中心,其严谨的管理和过硬的质量体系一直享誉全球。但随着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不少以传统产品为主导的德国中小企业日子越来越难过,一旦投资失误就可能破产。这就给有实力的中国同行带来了机会。以中国的成本,加上德国的质量和品牌,竞争力无疑可观。
这诱使中国民企继续踏上海外收购之路。而德国威尔兹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重焕生机对收购方与其他中国企业来说也是一大鼓舞。
续上海华盛之后,上海新时达电气公司也将资本的触角伸到欧洲。今年3月8日,新时达电气公司刚收购了德国老牌电梯企业――安东西格雷那公司74%的股权。
新时达电气公司是一家专业开发、生产电梯控制系统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营业收入超过1.5亿元,海外市场的销售超过1000万元。作为国内电梯控制系统的龙头企业之一,新时达在2001年和2002年以强大阵容参加了德国奥格斯堡电梯博览会和美国拉斯维加斯电梯博览会,展览会中与德国老牌电梯企业安东西格雷那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成立于1980年的安东西格雷那公司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是第一个在德国电梯市场上推出电梯专用微电脑控制器的公司,其产品已遍布世界各地,销售总量已达18000多套。但近年来,该公司市场拓展不利,经营陷入困境。
从2002年开始,新时达和安东西格雷那公司开始就股权转让进行谈判,去年下半年,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收购后新成立的新时达-西格雷那公司在法兰克福注册,主营电梯控制产品的研发、生产、配套。不久前,新时达公司海外负责人前往德国,对新公司的生产、品牌管理进行全面改进。新公司开始试生产电梯的控制柜,为了促进其尽快发展,他们决定把两个品种产品的生产加工放在德国。
新时达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收购安东西格雷那公司后,新时达能利用其拥有的在欧洲近万台电梯装备系统的市场基础,进一步开拓欧洲市场,同时,为进一步打入海外市场,美国新时达电梯控制有限公司也在组建之中。
事实上,新的一批海外并购先驱已经接踵而至,除了沪上两家民营企业外,总部同样位于上海的德隆身影也隐然闪现。
来源:中国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