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贸HR » 培训充电 » 人力资本 » 详细信息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多语言”HR 陈锴辉(下)

学习革命”正式开始

  “高速增长,不断进步及多元化的环境。”陈锴辉这样描述霍尼韦尔给员工提供的成长环境。

  短短时间里,霍尼韦尔亚太总部的高层都陆续来到中国,中国市场对霍尼韦尔越来越重要,霍尼韦尔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来自哪里?

  “能找到就去找,如果找不到也要培育出这样的人才。”陈锴辉把目光投向了他工作的另一个重点。

  在人力资源方面,霍尼韦尔十分看中员工的职业发展和持续学习。其管理资源评估和接班人计划项目能准确找出确保公司发展的技巧和能力,并能挑选出能承担更多责任的合格员工。“几乎每家公司都有这些程序,霍尼韦尔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在培养员工,发现卓越的人才并给他们提供机会方面具有严格的标准。”陈锴辉说,“在新的机会出现之前,具有相应技能的员工便已经具备了尝试的机会。”

  在霍尼韦尔,所有专业人员都必须完成“六西格玛”“绿带”的培训课程,管理指导员工建立个人职业计划,同时还提供了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在线教程,员工可以在将近 3,000 门涵盖了从财务基础知识到管理人员发展培训等方方面面的课程中进行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亚太培训中心不久前刚刚落成于上海总部,该中心的服务范围将覆盖公司整个亚太地区,此举再次显示出霍尼韦尔对中国的信心及承诺。“在多次的内部员工调查中,我们发现员工总是将‘培训及发展’列在首要位置,这与公司致力于人力资源长期发展的战略非常吻合,我们不仅将此战略运用在中国,同时也运用于亚太其他各地区。”陈锴辉十分称赞中国员工的学习能力,同时,又十分欣慰,这将有利于开展公司统一的人才战略部署。

  “大量的外资正在涌入中国市场,各个企业在中国地区争夺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要确保霍尼韦尔能够吸引并挽留住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找到一些合乎员工口味的东西。”陈锴辉说,“大量有质量的培训,如能长期坚持,就能吸引到充满活力的人才。”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1万名霍尼韦尔员工都必须遵循一个共同的准则,它被称为“12种行为”:增长和关注客户、领导力、注重结果、人才成长、鼓励变化与六西格玛、培养团队精神和融合多样文化、全球化思维、基于智慧的冒险、自我意识与善于学习、有效的沟通、全面的思考、技术卓越和功能出色。

  “每年我们都会按照这12种行为对员工进行评估,不但对我们取得的成绩进行评估,而且对我们取得成绩的方式也要进行评估。”陈锴辉认为这种评估方式很好地检验和确保了人力资源中包括招募和培训在内的各种工作的得失和效果。

   接班人是这样“炼”成的

  “不要消极,要乐观。”陈锴辉深信,霍尼韦尔广泛的业务组成、技术和商业机会为员工提供了足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机会,为其培养本地业务领导人提供了条件。

  “早期职业培养计划”就是霍尼韦尔落实人才本地化策略,培养新一代中国领导者的 “锦囊”之一。“当我们招聘到一批新员工,我们会根据一定的标准特别挑选出一部分人,放在这个计划里,每隔6-9个月,我们会根据这些员工在职专业的不同,派他们到最具有挑战性的地方去,在那里做6-9个月的在职培训。这样往复循环,3年过后,我们需要的人才就成型了。”陈锴辉解释说,“领导力发展是分阶段的,必须循序渐进,只有坚持下去,并且持之以恒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作为招聘的主要的资源,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员工的领导力,除了对公司外部人员进行招聘外,对内部员工的发展及提升也尤为重要。为此,霍尼韦尔开展了初期职业管理项目和中长期的发展计划,给那些具有较高发展潜质的人才提供了一条在中国国内及国外具有多重机会的职业道路。

  “在霍尼韦尔,我们有七成职位都是从内部选择任用的,当然这对员工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必须是完成了六西格玛的‘绿带’的培训课程,同时,在一年以内,每个员工都必须有个人职业计划,与上司有协同。员工参加了多少小时的培训,完成了哪些工作,这些都会成为霍尼韦尔内部选拔任用的标准。”陈锴辉说,“最终让每个职员在中国霍尼韦尔都能找到他们所向往的职业。”这是陈锴辉的又一个愿望。

   “本地化”下的 HR语言

  在大学时曾双修过原子物理与西方文学的陈锴辉的身上,混合着理科与文科综合后,在处事方式和人生态度上的从容。善于倾听,就是这种从容的最佳表现形式。

  “积极主动地运用各种方法为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所遇到的难题提供解决方案,一贯坚持与紧密结合于公司业务的要求,并及时作出响应。”陈锴辉如此定义自己的行事标准和使命。而如果对于公司的业务部门、员工及外部的人才,能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积极地响应他们的需求,并且对他们遇到的问题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则是陈锴辉作为一个成功HR的关键。

  在倾听部门意见的时候,陈锴辉最常说的话是:“我的建议并不是最好的,我要听听你们的想法。”

  正是因为善于倾听,陈锴辉才能吸纳更有益的营养。而对于语言的偏好和敏感,则使陈锴辉对事物有了不一样的理解。陈锴辉可以运用多种语言与不同地方的人进行流利的对话。在他的思维里,语言不仅是美好而神奇的工具,更是一种工作方法与感悟。

  陈锴辉的母亲曾经非常希望他能够去金融界工作,毕业后陈锴辉如母亲所愿进入了金融界,虽然最终还是改行做了HR,但陈锴辉不允许自己在金融界白白“走一遭”。“金融界与HR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对人的要求也不同,金融领域习惯于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一个数据。在开会的时候,我会面对包括金融界在内的其他领域的人,这时,我喜欢用不同的语言来和他们对话,比如对于金融界的人我就用金融界的语言,而不用HR的语言。”陈锴辉说。

  在采访的最后,我终于明白陈锴辉深藏在骨子里的浪漫的源头了,对于语言有如此天赋和喜好,他没有理由不浪漫,难怪他认为“完美的梦想不是错”。

  其实,陈锴辉的中文说得很好。虽然一说到专业问题他不得不快速转变成英文,给人一头雾水,但他已经基本吃透了在什么时候他需要重申他的谈话,以方便与越来越多的进入霍尼韦尔的中国员工进行一场精彩的“对话”。

   对话陈锴辉

  Q你最喜欢与什么样的人共事?

  A多才多艺,具有幽默感的人。

  Q你最不能允许你的下属犯什么样的错误?

  A第四次犯错。犯第一次错误时是你“不懂”,犯第二次错误时是你“不小心”,犯第三次错误时是你“不聪明”,犯第四错误时“我很生气”。(笑)

  Q你认为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A我有时候过于追求细节,以致给人一种斤斤计较的印象。

  Q业余时间你通常会做什么?

  A我很喜欢旅行,不仅去那些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还喜欢去办公室之外人群熙攘的地方。比如逛街,但不购物,这可能跟我的工作有关系,喜欢跟人接触。此外,我还喜欢广泛地阅读,了解新生事物并且在许多领域内进行研究。我还喜欢在周末的时候打乒乓球和壁球。

  Q你最喜欢哪个城市?最难忘的景观是什么?

  A最喜欢现在的上海,因为她正经历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5-10年前所经历的变革,上海很好地保持了东方与西方文化中好的那部分,具有浓郁的亚洲味道。最难忘的景观应该是家乡的双峰塔。

  Q请描述一下小时侯的让你难忘的场面。在父母的眼中你是聪明、懂事的孩子吗?

  A小时候最难忘的事情是在别人家的田野里抓泥鳅。在父母眼中――改天我问问我妈吧。(笑)

  Q你现在在读什么书/杂志?

  A《首席人才官》。(笑)

  Q说说你最喜欢的小说吧。

  A最喜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它教我珍惜每一个“捕鱼”的过程,就像老人出海捕鱼一样,我们谁都无法预测天气,但只有真正全身投入到捕鱼的过程中,才能经受住恶劣的气候和残酷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