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锴辉的眼睛里,那些浓浓的时光的味道总会迅速地荡开,甚至有人说他酷似湾的某位歌手。
同为70年代生人,陈锴辉骨子里的那点怀旧气息被我们逮个正着。遥远?飘忽?不可名状,那是我生命的木桶中短下的板子。
“平时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
打乒乓球和壁球。”
“为什么喜欢呢?”
因为这两项运动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比如有人喜欢高尔夫,因为那可能是荣誉和地位的象征。还是想听听你在这项运动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寄托。”
“还是锻炼身体啊。”
陈锴辉没有就范。但寥寥数语,这个有着深陷眼神的马来西亚华裔,已经暴露了他性格中最重要的成分:直接,以及目的性。
陈锴辉来上海就具备着极强的“目的性”。
2004年11月,作为全球领先的多元化技术和制造业集团,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将其亚太区总部由新加坡迁至上海,正式启用了其投资高达8,000万美元、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亚太地区总部暨研发中心。
至此,随着霍尼韦尔在中国加强技术和人才“本土化”进程的推进,陈锴辉也正式开始了他的“working in上海”的日子。作为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亚太区的人才策略总监,陈锴辉正在实施着霍尼韦尔的“中国人才战略”。
“招兵买马。员工领导能力的培养及发展。培养新一代领导者。”按照这3件事的先后顺序和重要程度,陈锴辉很清楚自己来上海的“目的”。
然而,对于在中国拥有20多家分公司和合资企业,并涵盖航空航天、自动化控制系统、特殊材料和交通系统等战略业务范围的霍尼韦尔来说,要想在对其全球增长和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市场打好人才战,岂是易事?即便面对中国相对丰富的劳动力市场,在“人最贵”的时代,要找到并培养这些能推动霍尼韦尔中国战略成功转型的源动力,陈锴辉的神经也丝毫不敢松懈。
挑战“新时期”
霍尼韦尔的所有业务集团都实行垂直管理。此前,担任协调工作的亚太总部远在新加坡,亚太总部领导人对于发展日益壮大的中国市场的管理可谓鞭长莫及。区域总部转移至上海后,霍尼韦尔更加贴近了自己的业务发展和人才资源市场,同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沟通更为顺畅,在人事关系的处理上也更为便捷。
“这段时间以来,随着亚太总部管理人员陆续迁到上海以及工作重心的偏移,公司的管理更加得力,本土协同作战也初具规模,但这对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的要求也更强了。”陈锴辉说,“由于霍尼韦尔各地区人力资源政策曾经不统一,造成了在评估和建立人才通道方面的困难,对于中国这样急速扩张的市场,如何把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区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全球人力资源体系下是当务之急。”
“霍尼韦尔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给了我很大的发展空间。”在霍尼韦尔之前,曾在东南亚一带效力于戴尔和壳牌人力资源的陈锴辉,有足够的经验应对目前较为复杂的工作状况。“如果各集团之间的协调和互动不够顺畅,就会影响到我们的效率。因此建立起符合公司战略的人力体系和培养框架是关键。”
“招兵买马”与员工组织架构设计是陈锴辉来上海后担负的第一个最直接的任务。先前,由于霍尼韦尔的4个主要业务集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各有各的流程,为了理顺局面,陈锴辉决定先从人才招募流程上入手,同时,在e-HR方面给予跟进,将相关流程理顺并纳入运营轨道。
“要更改一个习惯很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把这一切都交给我们来做,我们将会做得更好,更快,更规范!”陈锴辉带领他的团队,用了3个月的时间,初步完成了4个业务集团人才招募方面的整合工作。“整合后的效果非常明显,速度和效率都提高了近两倍,”陈锴辉说,“这大大增强了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先“传道” 后“潜水”
“在霍尼韦尔工作意味着永远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做事方法,持续不断地改进是我们文化的基石,因为我们的员工始终如一地注重为我们的客户及我们客户的客户带来实际效果。”陈锴辉把“探究问题的根本并解决问题,同时还不能顾此失彼”作为他永久的追求。
“珍珠都藏在深海里,只有潜入大海深处才能找到那些在扇贝里闪闪发光的珍珠。”为了找到霍尼韦尔需要的“珍珠”,“打入高校”是陈锴辉尝试的重要路径。
“在招聘方面,霍尼韦尔亚太区在近两年有较大的改变,要求也特别严格。与大学方面保持密切的合作,就是达成目标最有力的方式之一。”霍尼韦尔的4个业务集团都与本地大学有合作,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等,都是霍尼韦尔的合作对象。“这种配合是双赢的,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录取到我们公司,成为实习生或研发中心的技术人员。”陈锴辉说,“在面试方式上我们也有许多改变,现在我们在面试一个人的时候,不只看他的技术和能力,还要看他是否具有管理和领导素质,因为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领导者,而不是技术人员。中国会越来越重要,上海公司不光管理中国,还要管理整个亚太区,关注员工领导力建设已经提上我们的案头。”
如今,与高校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在最初,当陈锴辉深入高校的“深海”后,他首先充当的并不是“潜水员”,而是“传道士”。
“除了专业领域的人士会对我们的品牌有深刻认识外,外界人士对霍尼韦尔的情况并不太熟悉,毕竟我们不是卖电脑和牙膏等大众产品的,因此,在完成我们工作任务之前,我们还必须做一件事,那就是推广我们公司的品牌。”陈锴辉说。
瞄准大学市场后,陈锴辉总会策划一些与大学有关的合作项目,如参与一些专业方面的论坛和会议等,让学生到公司来参与开发某项产品,亲身体会霍尼韦尔的文化。“这些活动有商业性的,也有技术性的,不管我们招募人才的最终目的能否达到,只要使公司的人力资源品牌得到推广,我们的工作就已经做到位了。”陈锴辉目前正在着手策划和参与一些与高校合作的新的项目。
陈锴辉非常享受这项工作给他带来的乐趣,他经常利用假期深入校园,去参加一些招聘会和校园活动,与学生和老师进行对话,聆听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见解和他们的梦想。“他们很有激情,对世界抱有纯洁的梦想,我希望我可以帮助他们实现他们的梦想,因为完美的梦想不是错。同时,这所有的一切,也赋予了我更多的对于这个世界的见解和洞察。”陈锴辉说。
陈锴辉的梦想是什么?他说他的梦想就是希望这些优秀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直接到霍尼韦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