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贸HR » 培训充电 » 人力资本 » 详细信息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田文捷:“助人自助”

恬淡的外表,沉静的气质,田文捷似乎与生俱来就具备与人沟通的特性。耐心的倾听,细致的分析和解答,娓娓道来中,田文捷“援助”了那么多“对前途很混沌”的人,而这正是她管理与组织发展事业的一部分。

  田文捷用“助人自助”来概括自己的工作使命。帮助组织提高组织能力,更好地帮助人员找到其在组织中的合适的位置,是管理与组织发展之于组织的作用;而帮助别人去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则是管理与组织发展事业之于员工个人的作用。田文捷的使命就是帮助组织和个人实现最佳配置,找到各自的“所在”。

  卡夫食品大中华区管理与组织发展经理、前IBM大中华区领导力发展培训师、各种领导力相关课程的认证讲师,以及北大及清华26名学生的教练……种种责任让田文捷更为充实,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能将兴趣当成工作来做,是人生一大幸事,田文捷显然是幸运的。

  OD,成就梦想

  组织发展的英文名称是Organization Development,业内人士称之为OD。热及一时的OD到底为企业和员工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呢?目前,不同企业尚有不同的定义。田文捷通过她的实践,用一句话概括 ――OD是组织与个人梦想之成就者!

  为什么呢?因为从组织的角度来说,OD是通过在“领导与管理梯队的培养”、“组织氛围”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协助组织提升其组织能力,以支持其“业务不断成长”的目标;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是通过协助员工个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找到并保持自我激励的内在动力,然后协助他们提升其个人能力,使之为追求其梦想而不断成长。与此同时,非常重要的是,此过程也是员工个人为企业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所以,如何不断找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契合点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组织与个人双赢的状态,组织也才能不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很多人知道我是做OD的时候,就会问你是不是还是做培训的?其实,培训只是培养人才的手段之一,它必须和其他培养方法结合起来,如从实践中学习,跟人学习,自学等等。” 田文捷深入解释,“一般的经理遇到培训问题才来找OD,实际上,培养人才需要去看员工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怎样的,了解他长期的梦想是什么,知道他的长远目标之后,帮助他看到他的长项和弱项,然后针对不同能力,确定培养方法与途径。对于个人如此,对于组织也一样。”

  田文捷认为能够尽早肩负起对整个职业生涯进行管理和规划,对每个人都十分有益。“越是提早关注职业规划,就会越早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对自己进行定位,帮助你发现你的价值观,你最强的天赋优势是在哪里,并尽早把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这样,你的天赋优势才不会被浪费掉。”所以她建议“在高中时期一个人就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与了解,因为从选择大学专业开始,他/她已经开始在为其职业生涯做准备了。”

  田文捷用了“自我激励”来描绘一个人在职业发展上的理想状态,“目标越清晰,动力会越强,OD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别人学会自我激励。” 如果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OD的作用就是促使员工更多利用内因去解决问题,实现目标。公司所提供的发展机会、薪酬方面的专门计划等,都不是员工能够完全控制的,这些都是外因。如果能把员工的内因激发出来变成“自我激励”,则效果会有明显不同。“公司每年要做人才成长计划,其中包括接班计划,这些都是公司支持人才成长的系统,对于个人来讲是外因,但是需要帮助他认识到内因,找到他‘内在的心声’,所以我说‘助人自助’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田文捷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点,他就会生活得更快乐,生活质量也会更高。这也是我从事这个专业最根本的动力。”

  HR其实都是内部顾问,对于顾问来讲,一方面要掌握专业知识,把这些知识直接告诉给客户。另一方面,HR更重要的角色是促进者。田文捷做了一个形象比喻,就像做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催化剂本身不参加化学反应,但是它会促进化学反应加快。教练的角色也一样,教练并不是亲自去解决问题的,而是帮助运动员该怎样解决问题,这也是在“助人自助”。“怎么样站在辅助的位置上帮助客户来理清思路,怎样真正地以一种OD完整的解决方案来帮助公司的业务,这是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上看问题,这是‘顾问’需要具备的技能。”

  OD“必修课”

  田文捷认为要想做好OD的管理工作,专业上需要具备的3个最重要的能力是:变革管理、领导力发展及教练能力;而从基本素质上讲,有一颗能够真正去关怀他人的心是基础。在田文捷身上,对人非常关怀的这种特征比较明显,这使田文捷无论在何时,都能用她关切的眼神去体察人、激励人、关心人的成长。此外,还要有“坚持不放弃的决心”,因为在变革之初,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

  想拥有“对人的洞察力”是田文捷最初选择人力资源的初衷,因为这可以帮助她更好地去帮助别人认识自己、培养自己。

  在田文捷工作之初,她曾经与集团总部来的人力资源副总裁有过两个星期的共事经历。虽然时间很短,但田文捷发现这位老板每次给她的反馈意见都特别准,田文捷觉得很奇怪。后来,田文捷了解到在这个瑞典老板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洞察力。于是,她萌生了要“成为像他那样的人”的想法。十几年过去了,田文捷凭着她的执着精神,一直在磨练她“对人的洞察力”,并学习和应用了很多专业工具,使得她的教练工作如虎添翼。

  “只有真正地对人好奇,对一个人的梦想好奇,你才能发自内心地去了解他,并找到激励他的那个点。” 田文捷认为做OD要始终保持一颗好奇的心。

  “精神层面”的追求

  “我之所以非常执著地坚持做这一行,并‘不怕孤独’,是因为我最在意的,是工作是否开心、我的工作对别人是否有意义。而对我来讲,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尽管外界的诱惑很多,我都没有离开这个专业。要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是关键。我很早就给自己定了大方向,然后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现在我仍然认为这条路是最适合我的。”

  加入卡夫,原因之一是田文捷被卡夫的公司愿景所吸引:“让全球饮食及生活更加精彩”也就是帮助人们吃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就田文捷原来所做的专业而言,领导力发展这一块多半是在“研究人”,其中包括“怎样能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问题。“我当时觉得作为一个全人,只有精神和身体两方面都达到一种健康的状态才是理想的,公司在业务上为人们解决怎样吃得更好的问题,那么我可以在精神层面上通过为大家解决怎样更好认识自己的问题,使更多的人能够做到最好的自己,也是最快乐的自己。这非常吻合我的价值观。”

  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田文捷也在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自助”。她在考虑自己发展的时候,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和理论。“我掌握了很多理念和方法论,但我需要有机会去运用它,而且是以一种全面解决方案的形式来把它运用在完整的组织上,这样才可以看得到这些东西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同时,田文捷也在运用各种各样的测试来了解自己,“测试的结果一步一步地验证了这个工作非常适合我。原来是我跟着感觉走,现在我做的这个职业又给我提供了理论依据。”

  田文捷的生活和工作是交织在一起的。把与人聊天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与她的职业多少有些关系。她经常会与朋友或身边的人“一对一”的聊天。聊什么?自然是职业生涯。

  田文捷的身影还经常出现在北大、清华的校园里。在这里,田文捷的角色是“教练”,也是义工志愿者。

  2004年,SARS结束以后,大家都在为病患捐赠钱物,田文捷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捐时间”,对于作为职业经理人的田文捷来说最缺的就是时间了,这无疑是一件珍贵的礼物。

  “分享时间就是分享生命”,田文捷联合她的MBA同学和其他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先后帮助了80名北大和80名清华的大学生,她与同学们分享她的“跟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经验或方法论”,希望帮助他们能够尽早地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向。

  “在北大的项目叫‘爱心传递’,当时每个人带4~5个孩子,每月会花近半天的时间跟他们交流。希望这些受益的孩子能够把爱心传递下去,等到他们成人之后也能做类似的事情。” 田文捷如此希望着。

  “其实我不是给他们支什么招,是想让他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帮助过程中,田文捷发现很多孩子往往由于不了解自己的思维偏好,盲目地选择了专业,做了一些完全不能发挥其优势的事,“而比虚掷4年的投资更重要的是,这很有可能会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

  田文捷希望孩子们尽早了解职业规划方面的东西,并希望与她辅导过的孩子建立更长远的关系。“我希望看到他们从学校到社会的变化,我相信我会沿着这条路一直看着他们,并在他们需要时,伸出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