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贸HR » 培训充电 » 人力资本 » 详细信息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30岁如何走出职场布朗运动期

 本文为景素奇先生2008年6月14日参加第三次易中高端座坛时的发言,其中包括关于《30岁经理人提升的六大瓶颈》的主题演讲和精彩互动。
 
  精彩摘要:他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他的心智还仅仅停留在做事层面,这世界上做事只是高端职场最基本的要求,最基本的层面,还有更高的层面他没有锤炼。
 
 
  [宋新宇]:非常感谢大家冒雨来参加第三次易中高端座坛。在开始讨论之前,景素奇老师有一个简短的主题发言,之后请师至洁老师主持我们整个论坛。
 
  [师至洁]:大家好!我是主持人师至洁。首先请景素奇老师做主题演讲,景老师是人力资源的资深专家和猎头公司的首席顾问。在分享完案例后,我们再进行讨论。
 
  [景素奇]:围绕这个主题,我以前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30岁经理人为何职涯蹉跎》,一篇是《千万别把自己当人才》可以供大家参考。
    由于做猎头的原因,我们接触很多30岁左右的经理人,发现他们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往往有很多致命的问题。在30岁之前,他们的职业生涯表现很优秀,但从30岁到40岁这一段,很多人都在做职业的布朗运动,无规则的跳来跳去。我把这些归纳了一下,首先举几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我在《千万别把自己当人才》一文中讲到,一个30岁的人应聘到一个大集团的一个管理中心当副总经理,年薪40万。他在上任前找我做职业辅导,请我分析一下,这个大集团是让他去革故鼎新还是力挽狂澜,或者去冲锋陷阵?我说这三个都不是,这么大一个集团,你去了以后第一是要学习。后来经过辅导,这个经理人转变了,详情一会再讲。
  第二个案例。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我接触了至少不下20位30岁左右的人,他们都是很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当我问到未来理想的问题时,他们都会这样回答我,“40岁成为亿万富翁,50岁进政治局常委,60岁学冠全球。”我都是一句话,说按你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你去做,这一辈子你很可能是颗粒无收的。
  我见过一个小伙子非常典型。他1988年以全省第三考入北京某著名大学经济系,95年研究生毕业,毕业后进了一个半政府半企业的机构工作。用了5年时间做到业务处副处长,年薪达到20万。那时他刚过30岁,开始了职场布朗运动。布朗到现在有10年了,收入却还不到20万,还没有10年前挣得多。后来我就给他分析,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走法,30岁开始布朗运动,毫无规则的穿梭般跳槽。
  其实在我们看来,和这个小伙子一样背景出身的人,走的都是这样一种路径,他很少有选择,就是这样一种职业生涯。
 
  他就很奇怪,为什么像他这样很有才华的精英人士会走这样一条路径?我给他们总结了六大职业瓶颈。
  30岁职场人的六大职业瓶颈
  第一个瓶颈就是心态不稳,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像刚才我举的第一个,冲锋陷阵、革故鼎新、力挽狂澜的那一位,其实沟通不到20分钟,他就立即变得非常谨慎、谦虚,开始拿小本记我说的入职后的六大准则。一会是非常傲慢和自信,一会却变得非常谦虚和谨慎,这种不稳定的心态其实与这个年龄段有关系。
到了单位以后,这种不稳的心态表现在,要么过了头盛气凌人,要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结果是事情都做不好,盛气凌人做不好,小心翼翼也做不好。
  第二个瓶颈,仅聪明做事,并以此自居。他们做事上非常聪明、绝对够聪明,但是做人上不够精明,做领导他还缺乏智慧。所以在这个年龄段就自以为做事是一切了,并以此自居,讨厌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好多30岁的企业经理人都这么认为。
  30岁左右的年龄段心态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等他与人斗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于是痛苦无比。而且他们认为不应该跟人斗,与天斗地斗把事干好就行。
  30岁左右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因为心智还仅仅停留在做事层面,这世界上做事只是高端职场最基本的要求,最基本的层面,还有更高的层面他没有锤炼。因为他年轻,即使有意的学,也学不会,这个年龄段他有意的学更高层面的事,他会学得滑头了,那更不行了。他必须经过这一段做事的锤炼,再到更高一段精明的做人,才能智慧的去做领导。但30岁的职业经理人还没有锤炼到这一步,他还停留在最低的做事层面上,但是他认为这世上做事就够了,别的都不对。
  我见过一个200多万年薪的经理人,级别做到大总裁的位置,世界级知名公司里唯一一位非法国籍的委员。但是在委员位置上干了半年就下来了,后来我们俩见面一聊我就知道他肯定仅仅停留在做事的层面上。我给他讲,你就是一个最低层面做事的高端职员,你很精明,你是高端层面里最低层面做事的人,你就是工程师!为什么让你做委员这样一个职位你就难受?因为你不具备这种做人的能力。
  后来他到大民营集团做一个总监层面职位,做到管理层就不知道怎么做了。我说主要原因是因为你层面太低,你就是工程师,你就是仅仅在做事的层面,你总看着管理层的人是在混饭吃,你看不懂的原因是组成你的要素不同。你的组成要素,就像块木材一样,你的耐高温可能五、六百度。但管理层的人就像块钢铁,他是更多更复杂的要素组成,他耐高温要两、三千度。你可能感觉老板、领导都是糊涂蛋,其实他能耐到两、三万度的高温。
  他总觉得别人不行,并以此自居。如果他没有意识到做人的因素,他永远只是是高端职场里的最低层面。
  第三个瓶颈,以历史英雄为偶像,并进行模仿。刚才讲的30岁做到副处长的经理人,他崇拜陈独秀,因为陈独秀和他是老乡。我说你要闹革命的话,可以崇拜陈独秀,那是革命家,当之无愧学习的榜样。今天是创业时代,市场经济,你还崇拜他,所以你才会这样,一直做布朗运动,没饭吃,干两天换一个地方,在职场中没位置了。
  原因是什么?首先是教育的原因。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学校的教育、父母的教育,都是刘胡兰式的英雄典范教育。他的思想里根深蒂固的英雄不是建设的英雄,而是革命英雄,但今天的社会已经是建设时代,构建和谐社会。
  其次是他们为什么模仿这些英雄?起因总是这些英雄和自己某些特殊身份相同。举个例子,出身条件特别差的,家上不起学的,他就以林肯为英雄,因为林肯当了总统。以拿破仑为英雄,可能是自己个子不高,他们总是找那些和自己特征或者缺陷相似的某些英雄人物模仿,学习。
  同时,他们往往把英雄精神层面的东西带进职场,把特定条件下的英雄形象拿到市场条件下进行现实操作,英雄人物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所以大家会觉得这些人非常的迂腐,虽然他们只有30岁。
  第四个瓶颈就是受制于成长的背景,拒绝改变。我接触过一个很有名大学的书记,他是上完大学读研究生并一直勤奋努力工作,直到当上大学党委书记。他说自己的孩子特别叛逆,就是不学我父母的专业,觉得这种成功是父母的关顾下成功的,特别没有价值。他的孩子非要从第一层做起,自己独立奋斗,创出一条成功之路,重新打造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
  我说原因就在于父母给孩子灌输了一种“人要自尊、要独立,独立自主”的思想,其实正确的方法是你要告诉他人既要独立自主,更要借外围资源。你没告诉他,现在他要自主,你要让他按父母的思路走,这就等于你自己否定自己的教育。
  大多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超越出自己的背景。如果能超越出去,要么往好的方向转化,要么往坏的方向转化。但是大多数人都沿着父母或者从小受的教育划定的路线一直走下去。比如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经理人他头十年在职场中大多都走得非常顺,但30岁左右就开始布朗,就开始无规则运动。为什么呢?就是父母教育他做事的一个道理,工程师的做事方式。结果他在头十年最基础的就是做事,他一旦做过“工程师阶段”,往高层面走,就没人指导他,就越出了他的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时代变了,你的父母、老师教你的那一套已经不管用了,失去规则指导的经理人就开始布朗了。
  还有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被“三十而立”的老话僵化了、不改变了。
  第五个瓶颈就是目标多元化,不能够专心。从职业生涯来说,30岁是狂妄的年龄段。小孩少儿期是幻想阶段,少年期是狂想阶段,成年人30岁左右就变成一个狂妄阶段,40岁中年期就变成沉静阶段,到晚年期就50多岁,这个时候叫等待阶段,等待退出历史舞台,安享晚年。到六、七十岁这人就活在老年期,他只对健康感兴趣。
  人活在世界上,有社会评价体系,自我评价体系。
  社会评价体系里面有三个目标:荣誉、权力和财富,所有的东西无论如何追求都会归结到这三个方面、三个坐标。一个年轻人往往会同时追这三个目标,所以他40岁要成亿万富翁,50岁成为政治局常委,60岁学冠全球,这三个目标全有了。
  其实人活在社会评价体系当中就这三个追求。而健康、快乐、幸福都是自我评价,不是社会评价。所以每个人都在社会评价驱动下,进行自己的社会行为和职场行为,而自我评价从内心来驱动。
  这三个坐标轴,有不同的规则。有的人就是因为往三个方向同时奔,每天早上起来,在权力这个山上奋斗,中午又跑到荣誉山上去,晚上到财富山上跑一下,最后这人要累死在山谷里面。
  后来有年轻人给我讲,你说的不对,他要用十年爬财富这座山,用十年爬权力这座山,再用十年爬荣誉这座山。我说这样做也可以,但最终你还是成不了大事。为什么呢?这三个山的游戏规则是完全不同的,换山是有成本的。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后来出事的副省长、副部长原来都是大学教授,因为他们习惯了学术这个规则,老想做学问,问个明白。
  所以任何一个人这一辈子你三座山来回爬,一般的都容易出事,三个坐标轴不能相交,一相交就出事,目标多元了。
  所以30岁的人如果能明白这一点,三座坐标轴是不能相交的,而且三座山是不可能同时爬的,那你这一生很可能有了不起的职业前景。如果到40岁你还没明白这一点,那你这一生当中一定是一事无成的。
  第六个职业瓶颈就是难耐恐惧和诱惑。现在的社会是变革的时代,诱惑太多,人在职场上耐不住外界的诱惑,偏离了原来的目标。
  在追求自己目标时,很容易把外界的困难和危险信号放大,最后引发内心的恐惧而退怯。所以30左右的人,往往停留在构建伟大的战略层面,就是打不响一场具体的战斗。
结论,就是要避免前面所讲的6个瓶颈。
  人生的六种生活方式选择
  人一生就是要心态平和而充满激情。人生无论创业还是打工抑或是做其他,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共分六种。
  第一种:是没有梦想的生活方式,这种人是死气沉沉的。
  第二种:是有梦想的生活方式。
  第三种:是有梦想 激情的生活方式。
  第四种:是有梦想 激情 持续的激情的生活方式。
  第五种:是有梦想 激情 持续的激情 成功(阶段性的成功),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阶段性的,这是正常的现象,人一生不可能都是成功。
  第六种:是对中国来说,在刚刚变革的初期,规则还没建立起来的时候还有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冒险 大胆。
  这六种生活方式是每一个人自己所选择的,为什么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主要原因是不同年龄段和大的环境以及个人文化差异造成的。人生的不同阶段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对于战争年代选择革命家的人,在当今市场年代将选择的是创业家。这就是时代精英选择的生活方式,为什么是这样?大的文化和环境决定了你为什么活着,小的文化和环境是你选择怎么活着。整个世界都在改变,对精英来说赶上了很好的时代,赶上一个自己开创新事业的时代,开创新事业需要平和的心态加上梦想和激情,而且是持续的激情。
 
  
  主持人:下面的时间是互动时间,这些职业经理人过了布朗运动期之后什么时间该跳槽,该选什么时机,这个以景老师为主吧!
 
  [景素奇]:跳槽,布朗运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30岁之前就布朗了很多,到30之后不想布朗了,还有一种是30以前未布朗过,到30岁一开始了,不行,一直没布朗,我布朗试试。
 
  我认识一个人,在政府机关里面一直没跳,45岁了想动,一辈子没跳过。觉得在一个单位特苦恼,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职场打拼的都知道,45岁那是退的时候,他一直没有尝试过跳槽的感觉,他想布朗试试。
 
  所以早布朗的人,布朗时间长了,就不想布朗了,找个自己的地盘踏踏实实耕耘去了。
 
  跳槽分两类,一个是充满希望型跳槽,有一种是逃离型跳槽,就是他充满希望的,积极主动的,这种性格是张扬的,积极做事的。
 
  另外是逃离型的,这个人性格比较稳稳当当,做事比较谨慎的人往往是逃离型,没办法,要改变自己,我们见过不少在日韩企业打工的中国人,就是逃离型的。为什么逃离?因为这是一片“火海”,“火海”外面是什么不管,我先逃离出来,最后发现外面是万丈深渊,也得跳。
  所以我们后来发现逃离型跳槽出来的人,一年到半年有职位空闲期。而希望行跳槽往往在希望和失望之间来回摇摆,这种人往往也是在单位干三到两年就跳,很少干过两年的。
 
  说穿了,跳槽与自己的性格和文化有关系。跳槽太频繁了对自己的成长没有任何价值。你三年跳五次、六次槽,到最后你选择的时候,跳槽时候,市场不给你机会了。为什么?很简单,你的简历没法写,比方说你四、五年跳了十来次槽,简历怎么写?哪个单位一看跳这么多槽,根本不看,比如你找猎头公司,他一了解就知道,你干了三月,写三年,不对,那两年哪去了?不会推荐。
 
  第二件事,你自己去应聘一个普通岗位,普通岗位没人做入职调查。但你跳到核心岗位、高端岗位,大家一定会调查你,一了解你跳槽太频繁就不会考虑用你。
 
  所以你只能做一个最基本岗位,特别跳来跳去的人一定承担不了好的职位,最后一个办法,自己创业做老板,但频繁跳槽的人创业做老板心太浮,心太浮的人创业绝对不成功,做老板的人首先要耐得住寂寞。
 
  梦想加激情加持续的激情才能成功,持续的激情是很难的。一次,主办方请一当地的一位80多岁的首富做一演讲,题目就是“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老头从来不讲,这次终于讲了,主办方做了很多广告,卖了很多门票。结果老头迟到了一小时,三千人剩下了两千,这老头来了坐在台上不讲话,又走了一千。他还是不讲,开始在台上敲钟(提前准备好的),一分钟敲一下,一千人最后走剩五百、剩两百,剩几十个人,最后只剩了几个人!老头说,这就是成功的秘诀,留下来的人一定能成功。
 
  [醒客]:我给景老师提几个问题看看怎么解决,第一个问题,01年到现在,7年时间,我做过主管也招聘过人。在IT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人的跳槽周期本身就比较短,技术人员大概在我印象中基本是一年左右的跳槽周期,互联网行业的更短一些。
 
  另外一个,人很难预测自己几年后要做的事情和兴趣。在现实当中,你不跳槽工资就上不去,职位也很难变化。还有就是企业也非常不稳定,像中关村一年多就关一家企业,真进大企业的人比较少,在小公司你会被动的跳来跳去。
 
  [景素奇]:不但是IT业变得快,房地产业变得也快,去年金融行业火的时候,基金行业比房地产业变得更快。所以这涉及一个怎么挑选行业或者企业的问题。现在不仅是流水的兵,还有流水的营盘。你觉得是企业原因而不是自己的原因,错了。你都没有判断一个好的企业,还是你的原因。如果你选择的行业特别浮躁,那么你进去之后肯定浮躁,所以先选对行业再选企业。
 
  呼机行业,前后不到五年,整个行业就没了,你想在这行业工作八年以上怎么可能呢,所以一定要选对行业。
 
  第二个选对行业里面的企业,这个行业到底有多大的可持续性。如果这个行业是成熟的行业,去哪一个?去前两名。是一个成长发展的行业,选择有可能成长为行业前两名的企业。为什么要选前两名?无论成熟的和成长的,任何一个行业走到最后就是剩两家,资本家本身是会剩一家。为什么不剩第三家?剩第三家还有购并,资本本身要购并,这个购并政府不会干预,剩两家后进行诟病,政府一定会管。
 
  剩一家时候对社会安全构成危险,剩两家不会,这家没了,那家就还能运行,世界上任何一个行业,到最后就是两家龙头企业,没有例外,所以成熟的行业你就选两家。
 
  我写过一篇文章,选老板的九大指标,xue24.com上有,没有一个好老板,这个企业是绝对做不出来的。我在不同的场合做过多次调查,选老板都会认为第一厚道,人品好,诚信好,这三个都排到第一。这实际上不是在选择老板,这些指标和做企业没关系。
 
  但并不是说做老板不需要人品好,诚信好。这些都要,但是和做企业没关系。老板就是带领组织的,他不是个人,他是带领这个组织的。那怎么选?我告诉大家一个办法。不到30岁,三十五、六岁以前的,你最好选择一个成长行业,你跟他一块成长,最后你一块成长起来,地位有了,资源也有了,如果能上市了,分红、期权都有了。
 
  [醒客]:对于一般的,像工程师,工程经理,不同的岗位,在IT行业,跳和不跳的周期,你的建议是多长时间鼓励他们跳一次,或者多久跳一次?
 
  [景素奇]:同禀赋的人,不跳的人,一定高于跳的人,这是一个。还有一个,不同禀赋的人,都跳的时候,禀赋高的要高于禀赋低的,但是同禀赋的时候,就是不跳的人一定要比跳的人高。
 
  还有一个为什么跳槽会成为一种习惯?当你跳五、六以后,你自己都刹不住车,老想跳,稍微不舒服就跳。成为习惯的人也有用处,有的企业项目就五、六个月,特别适合找爱跳槽的人来做,如果不习惯跳槽的人来做,项目做完了,你让他找新工作,他挺痛苦的。
 
  所以跳槽也会成为习惯,刚才补充宋博士一句话,一个人在企业要获得老板的信任,一定是资格老的比资格新的人要信任,但是不过三年是不会完全信任,组织的信任你会获得资源。如果你只获得权力没有获得资源的时候你就没有执行力。如果你能既获得老板的信任,又获得了权仗,又获得了组织的信任,大家都认可你了,你干活大家都支持你,你舞动权仗就有力量,如果大家不支持你,你多大权仗都没力量。
 
  [师至洁]:到了结束时间了,我们在座的人大部分是经历过了布朗运动期,我们在一起要为这些30岁左右,正在处于布朗运动期的人提个建议。
 
  我的建议就是认真做好每一步,做好了再跳,我的总结。
 
  [景素奇]:40岁之前,企业需要你稳定你自己想布朗,过了40岁,你想在组织稳定下来,是老板逼着你布朗。
 
  [宋新宇]:我们今天的座谈就到这里,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第四期的高端座谈《中小企业如何成为冠军企业》,欢迎大家继续参与,谢谢!
 
  (注:本文是作者在论坛上的讲话速记稿,不连赘之处敬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