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贸HR » 培训充电 » 人力资本 » 详细信息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评析

内容摘要:马克思经济学中具有朴素的人力资本思想,他对人力资本的基本内涵、价值形成及增值、人力资本产权、人力资本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等都有一定的论述。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他在一些具体的领域还停留在较浅层次的论述上,这些要靠后人在实践中挖掘。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人力资本
 
在新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理论和知识经济理论成为惹人注目的亮点。众所周知,准确定义“人力资本”概念的学者非舒尔茨莫属(1973年)。他指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殖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指个人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特别是人们的创新能力。他还进一步指出了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教育、培训、自由迁徙、保健等。当前国内理论界也开始重视对人力资本价值、产权及其收益研究。而对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的研究似乎比较冷清。主要论文有:王建民(2001)的“劳动力商品与人力资本”、高钟庭(2001)的“构建人类准备之劳动价值论基础”、李玲(2001)的“马克思的《资本论》与人力的资本化”、胡筱舟( 1999)的“论人力资本与按劳分配”、赵根山(1999)的“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谢京生(2001)的“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分配制度创新”等。另外,周其仁对此也有一定的研究。
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并非西方经济学家的专利,马克思的著作中多处闪烁着人力资本思想的光辉。尤其是在《资本论》中,较多地对此做出研究。只不过其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重点迥异于西方学者,其观点和结论自然难以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部分学者的认同。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没有明确地使用过人力资本概念,有的只是劳动力商品、可变资本的概念。他把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称之为可变资本,并论证了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如果说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侧重于资本的自然属性研究的话,那么现代经济学则侧重于对资本法权关系的研究,注重了对资本制度(企业制度、组织制度、经济制度)的理论研究。从对资本的法权关系研究的角度和人力资本的实质来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对劳动力商品的阐述与当代人力资本理论存在相通之处,并能为我们所借鉴。马克思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人力资本的含义。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表明:如果人力成为资本,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必须是自由的;二是以增值为目的;三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能通过同人力资本之间的所有权或产权关系实现对增值部分的索取;四是人力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必须能够产生增值。这些结论可以在《资本论》中找到几乎完全一致的话语。对于人力资本的认识,还散见于马克思的一系列关键性的基本理论论述中。
1、关于劳动力的含义。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是知识资本(也有人称智慧资本)。美国管理学家David A.Klein 在他的《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中将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的概念解释为知识、经验、专长和联合的无形资产。马克思给劳动力的定义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二者有相似之处。David A.Klein关于智力资本的解释与马克思关于劳动力的定义相似之处在于:a、知识、专长和经验等存在与活的人体中。b、它们是人运用自身的智力创造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智力资本就是劳动力。所不同的是两者的职能不同。在传统商品经济中,劳动力是商品,只参与商品的生产过程;在知识经济中,劳动力被赋予了商品和资本的双重职能,成为智力资本,参与资本流通的全部过程。
2、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2】这里的“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应包括科学技术条件、社会生产协作和管理水平等非物质条件,“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则暗指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劳动态度等。这些因素都可归结为人力资本的构成。
3、关于劳动生产率的内容。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生产率是一个多元复合体,是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系统。“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3】在这些组合条件中,只有最后一点与人力资本无关。由此看出,马克思已经全面认识到科学技术、专业知识、技能手艺、经营管理、协作能力、劳动者的劳动强度、熟练程度和劳动态度等都是决定着生产率的效果。这里就暗含着马克思对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其表现形式已有一定的研究。
4、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劳动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要素,但劳动要素不是均质、无差别的,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劳动者之间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各自的技能是不同的。这些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对经济增长有不同的贡献。马克思曾经把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的人能够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才能从事的劳动。在这里,劳动者之间的不均质就在于各个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存量的不同。在马克思看来,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多倍于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是劳动者接受教育的结果,从中可见教育的生产性作用。发展经济学用人力资本概念来表示经过教育和训练形成的人的知识和技术存量。马克思指出:简单劳动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者不如说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各种劳动是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 【4】
5、关于脑力劳动的作用。人是人力资本的载体,它表现为不同职业特征的人。马克思的观点是:经理、科学家、工程师、教师、医生、演员等精神生产者提供的服务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有交换价值。在工厂内部分工中,除了直接操作机器的工人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负责检查和经常修理全部机器的人员,如工程师、机械师、细木工等。这一类是高级的工人,其中一部分有科学知识,一部分有手艺,……这种分工是纯技术的。”他们的劳动是总体劳动机体的组成部分。【5】
二、人力资本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旧经济进入新经济总是以生产方式产生重大革命为基础的。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是区别经济时代的标志。而生产方式的变革则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重大突破为先导的。这样,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人才的因素就愈显重要了。马克思从中发现: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多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因此,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这时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从劳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专门生产知识和技术,执行着总生产过程所赋予的特定的分工职能。在这一阶段,科学的生产力主要体现在生产资料上,经济增长便主要由物化了科学技术的生产资料投入的增加来说明,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
科学技术在生产活动中的广泛运用,导致智力劳动越来越占据支配地位。“生产过程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智力变成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是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中完成的。……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并同机器体系一道构成‘主人’的权力。” 【6】
企业规模的扩大促使监督管理职能逐步分离出来,从而使经营管理能力显示出来。“随着生产资料的规模的扩大,对这些生产资料的合理使用进行监督的必要性也增加了。” “一切规模过摸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切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 “随着许多雇佣工人的协作,资本的指挥发展成为劳动过程本身的进行所必要的条件。……现在,在生产场所不能缺少资本家的命令,就象在战场上不能缺少将军的命令一样。” 【7】 “工人在技术上服从劳动资料的划一运动以及由各种各样年龄的男女个体组成的劳动体的特殊构成,创造了一种兵营式的纪律。这种纪律发展成为完整的工厂制度,并且使监督劳动得到充分发展,同时把工人划分为劳工和监工。” 【8】
三、人力资本价值形成以及实现增值。
人力资本的形成源于教育培训和保健,从而凝结成为脑力和体力,即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马克思对于人力资本的形成的结论丝毫不逊色于其后近一个世纪的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们。他说,“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的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他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而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 【9】
马克思对于劳动力价值的阐释还有助于我们今天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深入发展。他认为: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这种使用价值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表现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养活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总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10】
马克思还认为,“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11】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着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在范围、数量和质量上都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日益提高,因而劳动力价值有上升的趋势。这里他揭示了人力资本的国别(地区)差异、价值增值的因素,也表露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自由迁徙是人力资本增值的另一途径。在马克思那里,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指能够创造新价值的资本。在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交换、流通是可变资本增值的平台,即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是自由流动的,作为资本在流动中发生增值。
四、人力资本的产权。
对于人力资本的产权,马克思多有论及。产权体系中,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与支配权不同。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可以分离,但人力资本与其载体却不可分离。人可以是不自由的,他人可以通过对其人身自由的控制间接实现对人的“资本”控制,但是作为“主动资产”(张五常语)的人力资本,却由其所有者自身掌握着其努力程度和智慧的支出。这说明人力资本与其载体是不可分离的。 这种不可分离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本所有权“天然”属于人力资本载体,并且是“独一无二的所有权”。
人力资本的产权私有性在各个制度结构里都不可能被取消。周其仁认为:马克思注意到人的能力只属于个人。即使在设想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一切生产资料(即所有非人力资本)都归了公,人力资产仍然归个人所有,也就是私有。【12】马克思在讲到一切非人力资本都已经归全社会所有的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还要 “默认劳动者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还必须保留按照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来分配消费资料的“资产阶级法权”。【13】即使把非人力资本的公有化程度推演到不可实际操作的高度,人力资本的私有性还是挥之不去!
马克思认为,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重要基础。 “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化为个人的财产”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不矛盾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14】这二者是一个矛盾,对立统一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中。二者的对立性表现在二者的基础不同,共同占有的是物质资本,而个人所有则是人力资本。共同占有与个人所有的对立在深层次上则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对立。但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组成统一于社会生产力中,从而使共同占有与个人所有达到对立统一。这也就是说,共同占有与个人所有对立于生产关系中,统一于生产力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对立统一导致了共同占有与个人所有的对立统一。共同占有与个人所有关系的揭示是现代合约经济学企业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所做出的贡献。【15】
五、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的历史局限。
对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某些具体内容,由于历史的局限,马克思当时意识到而未能给予足够重视或深入展开。这里就五点谈谈。
1、企业家才能的稀缺性。企业家才能作为发展市场经济的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熊彼特(1911,1926)较早予以研究的,不过这已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情。前面曾提到,马克思已经认识到监督、指挥和经营管理劳动的重要性。但是,身处19世纪中期的马克思,当时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是股份公司正在兴起,家族制企业还基本处于主导地位。股份制企业两权分离,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家并未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不是稀缺资源。
2、劳动的异质性。马克思曾认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者不如说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复杂劳动就是简单劳动的机械的、简单的数量关系。恩格斯认为,关于这方面,“在马克思的书上是非常短的。”后来在1891年又说过“马克思曾经第一个彻底研究了劳动所具有的创造价值的特性,并且发现,并非任何仿佛是或者甚至真正是生产某一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都会在任何条件下使该商品具有与所消耗的劳动量相当的数量的价值。”因为科技、知识、管理和某些天赋才能在价值决定中发挥了作用。这里暗示了劳动具有劳动的异质性。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市场就像一台十分精密、科学、准确的机器装置,人力资本中包含的任何一点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都可能成为最珍贵的资源。在实践中人力资本的个性差异和天赋表现为劳动的高度异质性。
3、社会生产要素的多样性及其内涵的广泛性。社会生产要素的内容大大增加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结果,使得不同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重要程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传统的“三要素”已经被“多要素”所替代,过去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要素,现在却逐步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并开始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过去人们将劳动、资本、土地看作是生产中的三要素。而现在,知识、技术、企业家才能、信息等要素在生产与经营中的重要性却与日俱增,并且变得愈来愈稀缺和昂贵,其作用也已经大大超过了工人的直接劳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本与劳动共同参与价值的生产过程,相互依赖,互为条件,二者的关系已变得复杂且密不可分,而且从人力资本角度来看,劳动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生产,本身就是一种资本,在这种意义上,二者几乎就是同义语了。如果二者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直接的对立关系,那么,周其仁的命题“有了费雪(他认为,凡是可产生未来收入的资源都是资本,包括人的劳动能力和知识存量)的概念之后,再也不需要“资本与劳动”的分析框架了”。【16】就有了存在条件。
4、人力资本产权的收益。劳动力价值与劳动收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数量也是不等的。马克思曾批判过工资是劳动报酬的观点。即使在关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论述中,他也仅把劳动者报酬(收益)限定于劳动成果。但是,他并未发现劳动者收入更广泛的内容,即劳动力价值及其以外的劳动力产权收益。因此,有必要揭示出合理而科学的价值形成法则和分配法则。与社会主义原则相适应的分配模式,就是让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生产要素的实际贡献分享收益。劳动者不但要获得工资,还要凭消耗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大小获取人力资本贡献的利润【17】
5、人力资本的形成。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价值只是“死劳动”(学费和生活费)的投入。山东大学王建民教授提出人力资本价值形成还应包括“活劳动”(即艰苦的“学习劳动”和长期实践中的“干中学”)的投入。他认为:马克思忽略了劳动力商品生产中的活劳动投入,这类活劳动投入的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劳动者就业前或就业期间的专门学习训练。即他的”学习劳动”。劳动力商品生产中活劳动投入的另一个主要部分发生在劳动者的生产实践中。也就是“干中学”。而这两方面正是导致人力资本异质性的重要因素。【18】
(本文接受三峡大学重点学科资助)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190,52,53,58,461,461,367-368,464,223,194-195,194,832页,1975年
【12】【16】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第84,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12页,1972
【15】于洋:公有制经济创建的理论逻辑——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现代合约经济学诠释
【17】丁建中,高峰,董湘岩:新价值论与产权改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18】王建民:劳动力商品与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