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贸HR » 培训充电 » 人力资本 » 详细信息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理解”的影响因素探析

时常在报纸上读到呼吁理解的文章,不少人还喊出“理解万岁”的口号。的确,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势必会造成人们内心的压抑和苦闷。人与人之间需要共处、需要合作、需要相互关怀,然而这一切都需建立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那么究竟什么是理解?影响理解的因素有哪些呢?
有人说:理解者,了解之谓也。但这似乎并不全面。理解不仅包含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同时也包含一个情感移入和体验的过程。从更深层和更普遍的意义上来说,理解还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它对于个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实现个体的人生经验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理解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把握:
1、个体因素:芸芸众生,彼此有别。虽说经过不断社会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同质性,然而在同质性的背后,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某种情况下就会成为人与人之间理解的障碍。
(1)共同经验区域。如果人与人之间存在共同经验区域,就具有了相互理解的基础。如果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共同经验区域,也就不大可能相互理解。小孩对于大人的某些要求常常不理解,主要原因就是双方共同经验区域比较小。
(2)寻求理解的愿望。如果人们抱着强烈的、真诚的寻求理解的愿望,就会促使人们关注对象信息,并力求从认知与情感上理解对象。如果人们缺乏理解的愿望,则很难主动去关注对象信息,更不可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对象。事实上,人们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周围一切人和事物进行深入理解。一般而言,人们出于与对象共处、合作的需要,出于减少不确定性、控制、关心、帮助对象的需要,就会产生理解的愿望。
(3)价值观和态度。人们的价值观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有差异,这种差异对于相互之间的理解会产生重要影响。现代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有人看重理性,有人则看重感情;有人“一切向钱看”, 关注自身的实际利益,也有人更看重人格和对于社会的贡献。在我们生活中,有人为抢救落水儿童不惜牺牲生命;有人为报效祖国告别繁华城市扎根边疆。他们的作为常为社会所称道,然而也有人视他们为“傻瓜”。
(4)个性特征。人的个性特征是各不相同的,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具有同情心、更能善解人意、更能体谅别人。从情绪智力的角度看,有些人比其他人更能够识别他人的情绪,更能看透他人的内心世界。研究认为,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带有偏见,不习惯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他人。有些人防御心理很强,过分掩饰自己,阻碍他人对自己的了解。这些个性特征的形成,同人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以及人的交往经验都有一定的关系。
???
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要理解人的心理与行为,不能不去考察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1)家庭环境。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个基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的个性品质。父母的言行经过幼儿的反复感触、模仿,在幼儿心理和行为上打上深刻烙印。父母是否具有同情心,是否经常表现出尊重、关心、理解人的品质,对孩子能否形成理解人的个性品质关系极大。
(2)不同民族文化与风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他们的信仰、社会价值观、看待问题的方式、行为习惯都会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就可能造成跨文化交流和民族间相互理解的困难。如欧美人就看不惯日本人那种过于重视经济而忽视政治的倾向,中国人也很难接受法国人那种浪漫的生活方式。
(3)不同地位、职业、年龄、性别。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其所接触的事物、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就职业而言,则往往会出现“隔行如隔山”的情景。由于年龄及其经历不同,青年人同老年人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有差异,从而形成所谓 “代沟”。就性别而言,男女之间可能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4)社会偏见。知识分子呆头呆脑,农民目光短浅,工人粗鲁,领导干部会唱高调,……这些都是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产生的社会偏见,偏见的形成尽管都有些根据,但它过于笼统和概括。知识分子并不都是呆头呆脑,风度翩翩的知识分子大有人在。农民也并不都是目光短浅之人,农民中不乏远见卓识之辈。当人们形成了某种偏见时,就会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作用,使你看不清具体的人,谬误在所难免。
(5)文化氛围。在某些社会或组织文化中,人们崇尚的是宽容、信任、开放和相互关怀,从而人们之间较少产生隔阂和人际冲突。相反,在某些社会或组织文化中,充满着怀疑、封锁和敌意,从而人们之间产生了较多的人际矛盾。因此,建设一种健康向上、宽宏大量、文明开放的文化环境,对于塑造社会成员的理解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3、理解的情境因素:情境因素对于理解过程会产生明显影响。
(1)心境。当人处在一种良好的心境时,往往会表现出通情达理、对人宽容、友善;相反,当人处在一种不良的心境时,就可能表现出对人苛刻、不友好。
(2)竞争。当人处在同他人竞争的情景下,往往会表现出敌意和不宽容;当人处在同他人合作的情景下,就会表现出对他人的宽容、谅解和友善。
(3)时间压力。当人们处在繁忙或时间紧迫的情景下,没有精力或根本没有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对他人信息的收集和理解上。在这种情况下,当事者也就难以照顾到对象的感情和其他情况。
(4)强化。当人们得到他人帮助或接受了他人的某些好处时,往往会引起对他人的感激或报答之情,从而也推动人们对他人的理解。不仅如此,当对象在外表、性格等方面让人喜欢时,也容易使人对他(或她)的某些过错产生谅解。研究表明,那些在外表和性格方面不让人喜欢的人,往往会招致别人的挑剔。
4、理解过程因素:理解过程因素主要是指人们在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倾向和理解模式。理解过程中,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认知倾向的影响,应力求减少或避免这种影响。同时,人们采取何种理解模式,也会对其理解的结果及其正确性产生影响。通常的认知倾向和理解模式有:
(1)选择性知觉。人们在知觉外界事物时,倾向于选择那些对自己重要的、感兴趣的、或对象本身具有特殊刺激性的事物。在收集理解对象信息的过程中,人们同样会受到这种倾向的影响。由于这种倾向的存在,人们往往得不到理解对象的全面信息,从而会出现理解偏差。
(2)第一印象效应。是指首次对他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影响到以后对此人的认识与评价,心理学上也称为"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好,在以后的交往中就会总是从积极的方面去观察和理解对方;而第一印象不好,就会总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看待对方。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认知别人时应当尽可能克服“首因效应”的表面性、片面性、冲动性影响,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
(3)近因效应。在对于熟悉的人进行认知与评价时,对象近期的表现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如近来一位员工出现了几个差错,就认定这位员工缺乏责任感。
(4)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人时,由于对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印象极深,像月晕一样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征的知觉。这种“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实质是“以偏概全”。在人际交往中,它常常强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对人的知觉和判断。当我们看到某人身上的某一方面的优点时,就容易推而广之,觉得他各方面都很突出,处处可爱,这是“积极”的晕轮效应。而当我们看到某个人身上的个别缺点时,又很容易把他看得一无是处,这是“消极”的晕轮效应。有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故事讲的就是“晕轮效应”:一个樵夫丢了斧子,他怀疑是邻人偷了,于是,他看邻人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了斧子的人。后来,他上山打柴时找到了丢失的斧子, 以后再看到邻人,一举一动都不像是偷了斧子的人。晕轮效应最大的问题在于以偏概全,以个别特征代替整体特征,显然,这不利于正确客观地认识他人。
(5)归因倾向。归因理论指出,对于责任的归因,当事人与旁观者往往具有不同的倾向.常见的归因错误有两种:一种是“基本归因错误”,是指在评价他人行为及其结果时,我们总是倾向于高估其内部因素,而低估其外部因素的影响。第二种是所谓“自我服务偏见”,是指个体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归因上的倾向性,会显著地影响人们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当企业不景气时,作为职工可能会埋怨领导者领导不力,而实际未必如此;而作为领导者则可能抱怨环境不利或员工不配合,而实际也未必如此。
(6)投射作用。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投射的含义是指将自身所具有的情感、欲望等投射到别人身上,从而将别人看作也具有这种情感和欲望,借以缓解自身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常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投射作用的比喻。投射作用有时会严重曲解他人行为的真实意图。如有人见某位同事去领导那儿汇报工作,就对之做出倾向性理解,说他是想讨好领导。
(7)通过将对象与他人进行比较来理解对象。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人们选择的比较对象未必恰当,因而也可能出现偏差。如有人在说“老李没有出错,为什么她就出错了?”时,可能没有看到比较对象之间的重要差别。
(8)从众性理解。理解者常以群体或他人的观点作为依据理解对象,表现为“人云亦云”,特别是在信息不充分、情景比较模糊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从众性理解。
(9)换位思考,形成同感性理解。人们对于一些事件的评价,往往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作出的,其片面性可想而知。假如人们能有机会对事件做全面了解,那么其评价就会更具客观性。在单位,我们有时会抱怨领导没能开拓出局面,却不曾知道领导的难处;领导有时抱怨下属没把事情干好,却不曾体验过下属工作的苦衷。如果能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认识和体验问题,我们就容易理解别人的苦衷。记得有一篇关于儿童教育的广播征文,颇有味道。说一位家长开始对他儿子任性无可奈何,后来他尝试采用“角色互换”的方法进行诱导。其做法是:在家庭游戏中,让孩子扮演大人,自己扮演孩子.扮演的“孩子”向扮演的“大人”不停地要这要那,弄得那“大人”忙前忙后,苦不堪言。最后终于使孩子明白做父母的难处,从而也培养了理解人的品质。
(10)探查——验证模式。理解者在掌握对象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先作出关于理解对象的假设,然后再继续收集对象信息和其它有关信息,以验证假设。这通常是一种较好的理解模式,但如果用于验证假设的信息属于道听途说,也可能出现错误。
(11)高屋建瓴,辩证理解。理解者能超越一般的同情和同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审视问题,历史的、辩证地理解对象。这是理解的一种最高境界。
? 在以上11条中,前5条是直接导致理解偏差的认知倾向;第6、第7、第8条,有时会导致正确理解,有时会导致错误理解;第9、第10、第11三种模式是一般能够导致正确理解的模式,应该加以倡导。
?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列举并分析了影响理解的诸因素,把握这些因素,对于揭示理解的规律,减少或避免理解偏差,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友谊与合作,促进组织乃至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生活需要理解,就像大地需要阳光,禾苗需要雨露。理解是沟通人们心灵的纽带,有了理解,就可以减少一份芥蒂和龌龊,就可以增添一份温馨与和谐。我们每个人,既是理解者,又是被理解者。作为理解者,应尽量避免可能导致理解偏差的认知倾向,尽量选择那些导致正确理解的各种理解模式。作为被理解者,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做一位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组织和社会的人,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培养开放和自信的性格,做到自尊、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