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贸HR » 培训充电 » 人力资本 » 详细信息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循环经济是系统设计的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即是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循环经济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e)”为基本准则,以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为主要特征,是解决目前可持续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理想途径。
    对于循环经济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已有很多论述。季昆森指出:“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内部不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物质流的叠加,由此造成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内部相互交流的物质流,形成‘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经济特征;而前者则要求系统内部要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地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量要在这样一种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资料来源:季昆森著《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模式,是人类对工业化以来线性经济模式的革命。循环经济从观念、制度到技术、方法,无不体现出人类根据客观规律、特别是生态学规律、物质能量相互转化规律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思想进行系统设计的特征。
  首先,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观念设计。自古以来,人类就幻想财富能够应有尽有,资源能够永续供应,人类能够长生不老,然而这一诉求却只能借助于神的力量在精神领域得以实现。在长时期的农业经济社会中,人类也在有意无意地维持着“循环经济”,那时,人类主要利用的资源是自然生物资源,其所产生的废物,几乎都可以被环境所接纳、分解并作为再生资源而得到循环利用。然而随着人类欲望的不断增强,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情况就发生了改变。这一变化的标志便是发生在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结果,是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刀耕火种的农业和手工业,工厂代替了手工作坊,从而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类自信能够征服自然,人类获取财富的欲望也达到了极限。人们疯狂地掠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并将其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从而生产出人类需要的各种物品。与此同时,人类又不顾一切的将生产和消费中所产生的废物源源不断地抛向环境。人类只知道无偿地向自然和环境索取,却不知道对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环境的保护,从而走向了一条“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线性发展的不归之路。随着可用自然资源的锐减和环境的日益恶化,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终于跃出了水面,成为人类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波尔丁就提出了所谓“宇宙飞船”理论,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了“地球日”大游行,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其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然而人类既要保护资源与环境,又要不断取得经济发展,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呢? “循环经济”正是为解决这一矛盾设计了最理想的理念框架,其核心是形成“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
    其次,循环经济要求循环技术的创新设计。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拓宽横向技术体系,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例如钢铁企业所产生的大量废气和热量,可通过一定的技术直接转化为发电厂的资源;工业废水通过处理再次投入生产过程以循环利用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设计相关的链接技术。
    循环技术最主要的是所谓环境无害化技术,或称环境友好技术,主要是指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少,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更多地回收利用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物。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它不仅是单项技术,更是包括技术诀窍、工艺流程、产品和服务、设备、组织与管理的整个系统,因此包含着许多复杂的创新设计。目前,这些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相当进展,从而成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亚洲发展银行的技术援助下,我国也在1997年组建了环境无害化技术转移中心(CESTT),并于1998年10月开始全面正式运作。该中心的宗旨便是促进政府部门、研发机构、金融机构、国际组织和外国公司与我国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环境无害化技术在我国企业的转移和应用。
    其三、循环经济要求在中观和宏观层次上的产业链和产业结构的重新设计。中观层次上的产业链设计,要求区域内的产业之间形成有机衔接、资源得到循环转移和充分利用的链条。如在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内,前一个产业所产生的废物恰好作为后一个产业的原料或能源,以此形成一个环环相接、资源得到循环利用、环境得到最大优化的产业链。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发达国家已有相当成效,美、日、德、法、瑞典、丹麦等国家已经建立了许多这样的工业园。如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就是运行最为典型的生态工业园。该工业园区的合作方包括石膏灰泥板厂、发电厂、炼油厂、卡伦堡市政府水与能源供应部、胰岛素及工业酶生产厂。合作最初的动机是为了获利,即以适当的投资来降低花费。合作各方并没有联合管理规则,而是遵循两两之间的协议。该工业合作包括水的再循环利用、能源转换、废气产品的再循环利用等。
    在区域循环经济的规划设计中,应坚持区域异构、区域互补、不可再生资源制约、生态系统承载力以及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等原则。
    在宏观层次上,中央政府应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产业结构作出总体的规划设计,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区域布局、产业协作体系、区域协作体系等。与此同时,要求整个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使资源实现跨国界、跨区域、跨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化无害处理。
    其四、循环经济要求制度的创新设计。发展循环经济关乎人类全局和长远,单靠市场法则不可能完全实现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制度加以引导和推动。因此,政府和社会进行制度创新设计是更具根本性的。制度决定了人类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形式;制度能够保证人的行为处于社会和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
    (1)建立与完善在循环经济模式上的利益驱动机制。如果循环经济模式在经济利益上妨碍了生产者的生产,降低了刺激消费的机能,那么这一项制度的实施就会遇到阻力,不可能成功。因此,日本在循环经济立法中努力建立低成本的循环利用管理体系,致力于在税收、废弃物管理费用上的减免或低支出。如鼓励企业建设就地处理再利用的设施,这样可以简化程序,也不会受到地理因素和其他中间环节的影响。政府应建立相应政策,鼓励企业进入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发展环保产业、节能产业。
    (2)建立与完善循环经济模式上的责任分摊制度。政府、企业、消费者、社区组织等社会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均应承担相应责任。如1996年,日本制定了《家电回收利用法》,该法按照“谁扔垃圾谁付钱”的原则,规定市民负担回收处理费用。当年,日本又颁布了《容器包装再利用法》,该法明确生产商和市民对容器包装物具有回收的责任。等等。为保证循环经济的发展,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应加快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的方法。
    (3)建立一套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
其五,循环经济要求人类生活方式的重新设计。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人类生活方式便是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要求,包括人类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以及人类消费方式等均需重新进行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对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均应按照生态化要求进行设计;要保证充分的绿化面积,做到绿树成荫、芳草凄凄;要建设现代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和网络化的垃圾回收处理系统。提倡使用节能、使用清洁燃料的交通工具,如使用电车、自行车、太阳能车等;提倡节水式洗浴;提倡购买、食用绿色蔬菜、绿色食品;提倡健康、节俭的集体会餐方式;提倡层次消费;提倡更能展现人类智慧、创造力和艺术魅力的文化消费;提倡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等等。
    总之,循环经济是体现人类创造性的、需要系统设计的经济形态。这种设计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有机统一、人类社会得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循环经济》,吴季松著,北京出版社出版,2003年4月第1版;
2、《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张坤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5月第1版;
3、《论循环经济》,毛如柏、冯之浚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4、《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季昆森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5、《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国21世纪议程》,刘培哲等著,气象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6、“循环经济大有作为”――季昆森文,经济日报2004-5-31;
7、“循环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王格芳、王成新文,学习时报200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