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给领导者的启示
楚汉相争,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大事之一。楚汉相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汉王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两个人的较量。分析、比较两人的个性特征和为人处事及其对于战争成败的关键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少年刘邦与项羽之性格雏形
刘邦,字季,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史记?高祖本纪第八》曰:“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鬓,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又曰:“及壮,试为吏,…。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可见,刘邦少年时即仪表堂堂,喜交朋友,慷慨豁达,胸怀抱负。正是这样的性格和喜好,为其了解人性和培养笼络人才的技巧奠定了基础。
项羽,名籍,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季父项梁,故楚国大将项燕之子。项羽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才干过人。“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由此记载可以看出,项羽乃天性气盛,胸怀大志,但也鲁莽。
“大丈夫”之辩
何谓大丈夫?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曰大丈夫不走回头路;一曰大丈夫能屈能伸。孰对与错,要看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
刘邦与项羽,如果说他们都属于胸怀大志的大丈夫之列,那么项羽显然接近前者,刘邦则更接近后者。
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项羽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堪称“盖世英雄”。他曾身经七十余战,无一败北,显示了特有的军事才干。刘邦曾几次与项羽交手,每战必殆。有人说项羽不过匹夫之勇,我倒认为项羽懂兵法,具有非同一般的军事才能。实际上,仅匹夫之勇,在错综复杂的战场上是难以取胜的。不过项羽盲目冲动的性格也确有突出表现。当楚军敖仓粮草丢失,楚汉相持日久之时,项羽求胜心切,在广武涧隔涧与刘邦摊牌。他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决雌雄,无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刘邦却笑着说:“毋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一气之下,亲自出身挑战。此时,汉军的神射手楼烦正欲弯弓射杀项羽,见项羽怒目呵斥,才怯而归去。项羽却在两军面前受到刘邦的高声数落,好不难堪!被激怒的项羽拔箭射中刘邦前胸,刘邦却忍痛叫喊射中脚趾。这充分显示了刘邦机智与沉稳的大丈夫风度。
鸿门宴,刘邦能屈能伸、审时度势的特点得到充分展现。当时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兵十万,力量悬殊,眼看一场一边倒的战争即将爆发。正好,项羽季父项伯乘夜奔霸上私约好友张良脱逃。刘邦趁机约见项伯并陈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刘邦当即决定第二天前往鸿门坂拜谢项王。次日,刘邦在张良、樊哙等陪同下前来拜谢项羽,说:“臣与将军戳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称臣谢罪,掩盖自身所图,并将责任转移到小人身上。其言辞皆谎,但听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使项羽生怜悯之心。此可谓大丈夫能屈能伸、以智取胜的典范。
作为一个政治家,理应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富有弹性。项羽却不成。当刘邦采纳张良建议,撕毁与项羽平分天下之契约,并大举反攻时,项羽因兵粮缺乏,实难再战,被逼到乌江边。此时他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项羽知大势已去,情绪一落千丈,归之曰:“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正巧江边来一小船。船夫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度。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度。”项羽却微微一笑,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脸面见之。”他回想当初,率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东征西讨,威武一时;如今却落得这般天地,不觉心头一阵酸楚。他长叹一声,拔剑自刎了。呜呼,哀哉!这无情的事实,充分暴露了项羽个性上的弱点,即没有能屈能伸、卧薪尝胆的气势。刘邦反之,则霸业可成。
用人之道
汉朝建立以后,刘邦曾问部下:“列侯诸将无敢陷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人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回答:“公知其一,未见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由此可见,刘邦用人之道,其一在于他会笼络人,能让天下贤人智士前来归附。他那慷慨豁达的胸怀,善于交际的才能,使其能够博得部下拥戴。部下有功,他都予以厚赏;部下有小过,他能宽而待之。萧何、张良对刘邦忠心耿耿;韩信曾一度被刘邦夺过军印,可他对刘邦仍忠心不二。这些都说明刘邦在笼络人方面确有高招。其二,刘邦能合理用人,用其所长。据现代系统论观点认为,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相加之和。刘邦正是将各类人才有机结合起来,并保证他们在整体中充分发挥才能。他利用萧何稳固后方基地,向前线输送粮草与补充兵员。萧何为人厚道、正直,善于处理与关中吏民的关系,正是稳固后方基地的最佳人选。刘邦在外征战常打败仗,兵马皆失,但始终动摇不了其后方基地。所以后来论功行赏,将萧何排在首位。刘邦利用韩信出征北方诸国,所向披靡。后来追攻项羽,韩信等派大军参与,才使这场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刘邦利用张良、陈平等作谋士,建立了一个高质量的参谋部,用以运筹大政方针、战略战术。张良深谋远虑,陈平足智多谋,都是难得的智士。作为一位领导人,关键正在于他是否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其三,刘邦善于纳谏,知错即改。在向关中进发过程中,刘邦听部下规劝,不再沿路屠城,以安抚民心。攻取咸阳后,刘邦欲进宫享乐,听樊哙、张良规劝后,转而以正人君子形象出现于关中父老面前,赢得关中人厚爱。
相比之下,项羽在用人方面就逊色许多。他不舍得在笼络贤人智士方面花本钱。部下有功不予厚赏,使不少功臣贤属愤而归汉,韩信就是其中之一。“项羽不能信人,其所仁爱,非诸项,即妻子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推行任人唯亲的路线。项羽妒贤嫉能,不善于纳谏。大谋士范增,深谋远虑,洞察秋毫,而项羽对之不予重视,甚至表现为厌恶。鸿门宴,范增曾“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不予理会,致使刘邦轻易脱逃。当刘邦用陈平计离间项羽与范增关系时,项羽疑性大发,怀疑樊增与汉有私交。樊增对之十分恼火,从此告而归去。项羽却毫不知惜,这无疑为自己砍掉了一个有力臂膀。试想当一个人失去了左膀右臂,他还能有多大的能量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灭项籍者,非汉也,是其自灭也。所以难怪刘邦在夺取天下后总结出:刘邦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最大原因在于用人之道的分殊。
政治与人情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应该将政治与人情分开;相反如果在此二者之间纠缠不清,其政治宏图也将化为泡影。从刘邦与项羽的比较来看,刘邦对二者关系处理较好,项羽则常常糊涂。刘邦是为政治而人情,先政治后人情;项羽则相反,为人情而牺牲政治。刘邦本也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但他在部下规劝下,领悟到作为一个欲拥有天下的政治家,需要顺乎民心,于是便以济世安民的面目出现。项羽则始终没有这种政治嗅觉,狂逞武威,鱼肉百姓。刘邦对其手下能人贤士不惜重赏,其实也并非完全发自其善良之心,而是为达其政治目的服务的。项羽曾以刘邦之父刘执嘉为人质,并扬言不答应其要求就烹杀之。刘邦却回答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不仅表现出刘邦以攻为守的智慧,使项羽徒费苦心,而且也表现出刘邦作为政治家的宽阔胸怀。父之性命诚要紧,可政治更重要,他毫不含糊地选择了后者。项羽则不然。鸿门宴,一个难得的灭掉刘邦的机会,然而项羽在刘邦的花言巧语下滋长了“妇人之心”,从而坐失良机。项羽“背关归楚”也是一大战略性错误。据地利与政治条件分析,关中实属霸有天下的理想之地,但项羽怀恋故土,而定都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就使人情、乡情凌驾于政治之上,与其政治抱负背道而驰。难怪有人讥讽项羽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刘邦却恰恰相反,他怀恋故土,但首先要实现其政治抱负,因而定都关中,遂统一天下。
楚汉相争,汉胜楚败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结果。但是,我们看到,刘邦和项羽作为两大军事集团头目的人格特征及其所作所为,的确对这场战争的成败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楚汉相争对于当今领导者的启示便是:作为领导者,应该是有胆有识、能够权宜应变、懂得用人之道、能够正确处理政治与人情关系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