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ng Digital数位项目
藉由e化的技术,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的绩效。但问题是要如何开始?面对日益迫切的跨国管理,如何运用科技来协助?全球前两大CRM应用软件供货商仁科(PeopleSoft),专精于人力资源系统,北亚产品策略总监李俊濠指出,企业文化、精神等抽象指针,仍是关键,但IT工具的协助下,可以具体的导入管理系统中。
采访/撰文:李欣岳
Q:在台商陆续前往中国布局后,事业版图扩大,管理难度也跟着增加,台商要如何管理两岸三地的员工?
A:这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以PeopleSoft为例,整个软件的开发,全球是统一由一个Team来负责,但实际产品的销售,由于各地的市场特性不同,所以行销与销售就要落实到各区域市场。两岸三地的市场各有特色,比如说香港的商业环境英语应用的程度很高,大陆则是简体、台湾则为繁体,但我们亚洲区的软件开发,都是在印度。
现在台湾企业常看到的模式是,生产在大陆、会计或财务的往来在香港、设计或研发则集中在台湾,但不管如何,站在经营者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就是了解每一个员工的才干,也就是所谓的Performance Management(绩效管理)。
现在许多台湾的企业,事业规模愈做愈大,陆续开始将事业版图扩张到大陆去。过去较小规模时,老板对员工的了解程度很高,但在前往大陆布局后,老板与员工间的距离远了,彼此也陌生了,要如何管理呢?
这部份IT工具可以帮一点忙。我们开始试着将一些不是很具体的项目,如才干、人格特质等,导入系统当中,做成一些Index(指标)。
举例说明,我们曾有一位全球级的客户,是从北美市场起家的,他们要选「Asia Best Practice」(亚洲最佳管理者),他们希望将企业营造成开放式的文化及管理弹性灵活,所以管理者评量的指标中,就放进一些像如何与员工沟通、管理方式的创意等具体四十多项指标,把这些指标做为主管报酬的主要依据。
人力资源管理与生产管理不同,生产管理评估,有很多量化的方式,但人力资源不行。但现在由于有软件及Internet的技术,所以在跨国、跨区域的管理也可以开始试着朝这方面去做,但重点是要把整个企业的精神融入评估机制当中。
Q:那要如何藉由软件辅助的方式,来提升人力资源的管理,达到企业的需要?
A:系统再好,也没办法取代CEO。对台湾或是中国的老板都一样,很多人的管理方式还是眼见为凭,针对例行的事务,可以导入系统,藉由科技的方式来管理,但关于员工的情感与向心力,通常中国式的管理比较有效,就好比现在企业现在比较头痛的流动率问题,不能说等员工离开后才去找问题,要在离开前就能找到问题。
员工流动率增加也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新进员工要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衔接上工作,这就是Knowledge Management(知识管理)的问题了。所以我相信,在员工训练、工作内容、顾客管理等方面,对于信息技术的需要会愈来愈高,使每个员工,即使在离开企业后,他的核心工作仍然能保留在企业。
过去我们帮客户导入人力资源的系统,会先去看看企业有多少员工,与客户讨论,就现有的生产力去做怎样的评估。但现在不同,我们开始把重点放在「开发」员工的新技能,藉此达到改造企业的目的。尤其是在服务业当中,在绩效的评估中,就以能够鼓励员工自我成长为目标。
Q:在导入知识管理时,对企业而言,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A: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我觉得知识管理能成功最重要的地方是能做到「Just in time」。例如顾客的服务,当接到顾客的电话时,客服人员能在当下就能从系统提领出,解决客户需要的信息,能快速有效的解决,这是Just in time的学习。除了客服人员外,背后每一个流程步骤的信息,如工程师或业务员与客户往来的数据,也都能完整的输入系统中,而这些都是要在当下就能完成,而不是在事后才来补输入,那样的信息往往会有疏漏,价值也不高。
所以,整个系统是随时处在Input及Output的状态,就是要让每个员工能够立刻取得需要的信息。这就要从管理面去营造出无私的机制,将每位员工手中的信息,都能无私的输入系统与同事分享,将每天日常的工作,与企业的营运目标结合在一起。
Q:对于台湾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e化所需要的花费很高,不是说做就能做的事情,你会建议从哪方面开始?
A:在这方面我们反而会先建议企业,在导入系统前,要先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e化前,要先有文化。文化是企业最根本的东西,也是最不容易描述的东西,要先有清楚的企业文化,再藉由科技的技术,来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
举例来说,现在很多企业要将文化塑造成学习性组织。有了这样清楚的文化后,从CEO开始至每个员工,从上而下灌输这样的文化,在绩效评估时,就可以朝这方面的指标着手。所以,没有文化,用什么系统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