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将岁晚,我们还来不及回顾就开始展望。在海外开拓的路上,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上海好友开拓海外代理2年,铩羽而归的萧瑟;宁波的第一场雪后煮酒论FOB的余热;就这样在心头反复拉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005年的放开,2007年的部署,海外中小型货代就在我们的身边。76%的FOB市场已上升到80%,而CIF市场的利基---―客户却由于《新劳动法》、来料加工保证金、汇率等因素而变得不稳定。来自直接客户的倒闭消息公开或者隐晦的流传,而货代企业倒闭、卷款而逃的消息不绝于耳。在这个时候写2008年货代海外开拓的主题,多少有点悲壮的意义。如果可以,但愿海外代理不是挽救货代的最后一口气,或者最后一根稻草。如果坚持以CIF货为主的读者,可以在此打住,把时间花到电话联系客户上。否则,请往下读。
CIF的利基减弱必然导致利润空间压缩,而来自船运公司的压力、同行的竞争及货主市场资金占压的业务特性更让货运代理必须思考2008年的方向。我们对货运代理企业的利基及盈利率作出调研,并制定出左图。
由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海外货代(代理)、海外进口商的利基下,盈利率依然可以保持在8%-15%,但国内货代、国内直客的盈利率仅维持在3%-5%的范围。于此,我们可以预见,2008年的主题必然是:海外开拓。下面我们对不同类型的货代公司未来的发展进行简要讨论。
第一、小型货代
小型货代往往都是有一个或者几个老业务员合伙建立的多,在管理运营较为灵活但缺乏规范以及稳定性,对资金及风险管理难以控制。如何合理发挥其特色服务成为着重思考的问题。总体而言,海外市场的开拓将会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在我们的调查中,相当一部分的优势是他们跟代理之间共同建立起来的,甚至是一个代理可以完全支撑起整个公司。我们认为,在货代已经进入“资金流竞争“的阶段,小型货代没有必要在这个战场厮杀。其实,你买一张机票或者参加一次海外开拓培训,或许就能进入一片蓝海。
第二、中大型货代
相对于小型货代,中大型企业考虑的问题往往更多更深更长远,更具规划性。在我们的调查以及接触中,面临选择转型的占多数,而这里,我们将调研的结果分成三类:
一是往现代物流方向发展。该类企业综合物流的本地服务比较完善,具有相对强硬的背景,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国内的客户已经满足不了其业务的发展,本地虽具优势但利润空间不断下降,客户需求多元化,对国外客户无法将其服务延伸至海外。在这种情况下,海外市场的开发不可停。成为海外供应链的一部分,或者某个海外项目物流、工程物流的本地供应商,甚至对大型海外集团开发将会是其最佳选择。
二是走供应链方向发展。
此类企业的业务仍是以货代业务为基础而不可脱离。而服务链应该是一条可以不断往外延伸并深入到买卖双方的利益角度考虑分析问题,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该情况下,可以选择国外开设公司,上海亚东早前就派人入驻美国拓展其服务业务;同样,美国的North Star International则在8年前就一直研究发展供应链,目前其系统已经达到了美国甚至是世界一流的水平,今年发展目标主要转向中国市场,但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第一方物流”即如何能更加贴切的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客户的利益。在更多时候,海外代理开发与你就像隔着围墙,墙外的人想进来,墙内的人想出去。这时候,如果你们能够在门口遇上,或许就是一段佳缘。
三是往外贸物流一体化方向发展。
该类企业一般成本控制强,掌握的环节越多,可调节的成本会更加灵活,利润空间当然也就更大。富士康里有一句经典的话:赤字接单,黑字出货。就告诉我们,掌握的服务环节越多,可调节的空间也就越大。当然这是需要相当的专业来支撑的。由于其业务的特殊性,他们对海外的需求是相当旺盛的,对海外市场的开拓不仅是代理还有海外直客,为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物流服务,更加切合考虑客户的成本核算,当然也急需海外代理的物流服务,使其业务更趋完美。
当然,除此之外,资金实力雄厚的公司也有基于网络、资产、设施等优势资源,同实力相当的跨国公司搞交叉持股、战略联盟,从全球化中共享利益,分散风险;或者通过并购等资本运作扩张业务。而融资的扩大将为其建立海外网络、推进国际化经营、实现全球战略创造了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08年货代的发展不管大小,都将面临着一个国际化的问题。FOB出口的市场份额不断在增长、海外货代的不断入驻、加上本土船公司的市场份额面临挑战等。仅仅依靠“船公司运价靓,服务好”的老套套已经唱不响了。“东方不亮,西方亮”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当口,无论你是小型、中型或大型的货运企业,在08年都必须走出去。你不需要做亚历山大大帝或者郑和,一张远行的机票,或许就是改变公司命运的火种。
向所有开拓海外的先行者致敬并祝愿这个2008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