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贸HR » 培训充电 » 企业文化 » 详细信息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企业文化就是“干部文化”

  干部应在企业内建立一种“执行文化”,在建立企业执行文化的过程中,干部的示范作用非常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干部的行为将决定其他人的行为,从而最终将其演变成为该企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企业文化就是一种“干部文化”。
  在松下公司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中,松下精神一直是公司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松下精神的传播得益于公司干部所进行的各种培训活动,其中一项就是“入社”教育。经过严格筛选进入松下公司的新员工都要接受“入社”教育。“入社”教育的内容包括:诵读、背诵松下宗旨和松下精神,学习公司创办人松下幸之助的“语录”,唱松下公司司歌,参观公司创业史“展览”等。为了增强员工的适应性,也为了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体验松下精神,新员工往往被轮换分派到许多不同性质的岗位上工作。所有专业人员,都要从基层做起,每个人至少用3至6个月时间在装配线或零售店工作。
  经过“入社”教育后的新员工,不仅了解了松下精神的内容,而且通过在公司的基层实习工作,从实践中真正领会了松下精神的含义。当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开始正式工作的时候,已经成为了一个“松下人”,这样就达到了“入社”教育的目的。
  与松下的干部不同,海尔的干部是通过改变工作环境来渗透企业文化的。1995年7月4日,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成立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为了让这个曾经辉煌的老厂再次焕发生机,海尔在并购后采取了文化先行的战略。
  为根除企业中原来存在的互相推诿责任的陋习,树立员工的责任感,海尔的干部们在洗衣机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厂容厂貌的整顿。改革后的洗衣机厂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崭新的《现场管理区域图》挂在车间大门处;最优、最差车间主任、员工及评比标准都工整地书写在黑板报上,提醒大家注意当日工作重点;日清栏内质量、生产、物耗、设备、文明生产、工艺、劳动纪律等条目,栏内条目标注清晰,一目了然;车间地面上新画的区域黄线,明确了各种物品的位置,并界定了明确的界限。原来各种物品乱堆乱放的总装分厂,现场面貌从此变得整洁而有条理。良好的环境是成功的开始,海尔的企业文化成功地渗透进来。之后一系列的改革,结束了该公司各分厂过去那种从投入到产出的无序状态,形成了系统的管理流程。
  从松下和海尔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干部文化”,也有的称为“企业家文化”,企业干部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最终将通过逐步渗透,影响企业普通员工的行为,这是企业文化的根基。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企业干部在渗透企业文化中,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机械、僵化的现象,这些误区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政治化色彩过浓。有些干部认为企业文化渗透就是企业在新时期的政治思想工作。在某些国有企业中,企业文化工作者把讲奉献、学雷锋活动形式化,从不考虑这些活动对员工行为产生的实际效果。其实,新时期的企业员工应该既要学雷锋,讲奉献,又要讲价值的回报;
  2.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脱节。有的企业干部宣传企业文化时,形式多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这本无可非议,但它能否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和管理风格,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
  3.企业文化文体化倾向严重。有的企业干部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客观来说,这些活动对企业来说是必要的,它能增进友谊,但不能靠此去培养人才,因为企业毕竟不是专业文艺团体;
  4.企业文化表象化倾向严重。有的干部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优美的企业环境,其实企业文化建设更注重企业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的统一协调;
  5.企业文化缺乏个性和号召力。反映企业文化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应当简明扼要,便于企业多数员工理解和执行。只有很好地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才能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文化最忌流于形式、趋于雷同。我国企业离不开“求实、创新、奉献、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这些套话。在国有企业其企业文化大同小异背景下,企业干部应刻意追求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决定因素是企业需要、环境、倡导者、员工素质及管理。相似的需要、环境等,形成企业文化的共性;不同的需要和环境,倡导者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员工素质及管理水平形成企业文化的个性。
  可以肯定地说,企业文化的渗透非短时之功,需要干部长时间潜移默化和渗透到心灵深处,才能成为企业员工的共同行为规范和共同意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企业文化的倡导者最初提出的理念可能是粗糙的、主观的、经验色彩浓厚的观念。在干部进行渗透的过程中,这些理念经过提炼和升华,逐步趋向明确化、系统化与合理化,最终为广大员工所接受。

  来源:北京方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