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企业文化必须克服和防止两种倾向
我来自于全国煤矿质量标准化的发源地——地处泰山西麓的肥城矿业集团,是带着一身土气和煤矿工人特有的实在走上这个全国企业文化的高层论坛的。首先让我以特别激动和感激的心情向给我提供这一发言机会的沙院长和所有在座的专家致以煤矿工人的崇高敬礼!
前不久,我们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党委书记梁兴泰和总经理孔青分别在一些报刊上刊发了关于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和把煤矿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文章,有迹象说明这些文章的观点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同。仅因为时间问题,我这里不再重复他们的观点,而是根据他们的一贯思想,强调一下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的问题。
两千多年前的世界顶级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夫子曾提出一个思想,即“极高明而曰中庸”。
建设企业文化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是保持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终极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家自己的事情。因此,企业家一定要自觉担负起企业文化建设总设计师和领军人物的责任,做到思想上重视,工作上支持,经费上保证,精神上激励。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相信通过几年的努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大型框架就一定能够扎起来,企业文化对推动“三个文明”建设的巨大作用就一定能够显现出来。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当前必须特别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倾向:
其一 , 拖拖拉拉的倾向
在 21 世纪,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的终极竞争力,企业的发展与长寿,靠的是快速度而非“强”和“大”,这就要求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逆水行舟,不加速前进就会导致落后和灭亡。据此,我们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梁兴泰同志提出了这样一个理念是:“发展慢了就是落后,必须发展、发展、快发展”。有人可能会说,“企业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要深思熟虑慢慢来”,但是,深思熟虑绝非拖拖拉拉,更不是有意拖延。
其二 , 急功近利的倾向
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没有捷径可走,照搬或模仿他人,搞“形式主义”或“拿来主义”,快是快了,却是墙上画饼,中看不中吃。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遵循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思想、文化行为、文化习惯。企业文化就是以企业家精神默化群众观念,以企业家胆识激发群众斗志。既然是“化”,就要像春风化雨,一是“刮足春风好行雨”,二是“春雨润物细无声”,要点点滴滴入心头;所谓规律,就是教育成心理,心理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作为一种开创性的事业,现在不少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处在“必然王国”阶段,进入“自由王国”尚须时日,其标志是“化成习惯”。文化一旦成习惯,就会有不可逆转的推进力、执行力。因此,搞企业文化建设,省心、省力、省事的想法要不得,靠疾风骤雨式的或干打雷不下雨式的再或是雷声大雨点小式的方法都无济于事。既非一日之功,又怎能一气呵成?因此,我们主张既要反对拖拖拉拉的故作成熟状,而快速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又反对随风跑、跟风转、赶时髦的那种叶公好龙式的倾向。必须认准方向,选正道路,以“铸文化”的实际行动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并切实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础上做好与本企业的“结合”文章。无论从战略或策略方面考虑,都要引导、启发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甚至先突破后规范。俗话说,“会做鞋的先做底”、“会种庄稼施基肥”、“先生孩子后取名”,一般来讲,没有先给孩子取名然后再恋爱结婚生子的。做企业文化建设的“结合”文章正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样,有一个瓜熟蒂落的孕育过程,既急不得,也慢不得,决不可“拔苗助长”,亦不可“守株待兔”,更不能简单模仿他人,白石老人就曾经讲过“学我者生、仿我者亡”的道理。要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搞出适合自己的、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来。最后,以被称为“燕赵怪杰”的邯郸李太平的诗,作为我这篇发言的结束语:搜尽天下奇形物,投进自家炼丹炉,再注满腔沸腾血,我家风味他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