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刚即帝位时,曾经和大臣们谈论过教化问题,他说:“现在处在大动乱之后,恐怕人民不容易教化过来。”魏征回答说:“不对。长期过着安定生活的人民骄情安逸,骄情安逸就难以教化;而经过社会大动乱的人民忧虑痛苦,忧虑痛苦就容易教化。这就如同饥饿的人不挑剔食物,口渴的人不挑剔饮水一样。”太宗十分赞同他的说法。封德彝却非难说;“夏、商、周三代以来,人民就逐渐浇薄奸诈了。所以秦朝一味依靠法律制裁,汉朝则在采用王道的同时掺杂着霸道,这是因为想施行教化却因客观条件而无法做到,并非能做到而不想做。魏征是个书生,不识时务,如果相信他的空洞理论,一定会使国家败亡。”魏征说:“五帝三王并非更换了治下的臣民才取得教化上的成功。黄帝攻打蚩尤,颛顼杀死九黎,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都能够达到太平盛世,这些难道不都是发生在社会大动乱之后吗?如果说古代人民淳朴,后来逐渐浇薄奸诈了,那么到了今天,都应该化为鬼怪了,君主怎么能够统治他们?”太宗终于听从魏征的说法。贞观元年,关中发生饥荒,一斗米价值一匹绢;二年,全国发生蝗灾;三年,又发生水灾。太宗努力处理政务并对灾区进行抚恤,灾民虽然四出乞食,但没有叹息埋怨。贞观四年,全国大丰收,流落他乡的人们都返回故里,一斗米不过三四文钱,全年判处死刑的罪犯只有二十九人。东到海边,南到五岭,都夜不闭户,旅行不用带粮食,需要时在路上可以得到。太宗对长孙无忌说:“贞观初年,上奏章的人都说:‘君主应当独自运用权威,不可以把它交给臣下。’又说:‘应当耀武扬威,讨伐四周的民族。’只有魏征劝朕停止武备,提倡文教,中国安定了,四周的民族自然会归服。朕采纳了他的意见。现在颉利被擒,他的部族首领都成了宿卫军官,各部落都采用了中原的衣冠,表示归顺,这都是魏征的功劳,可惜的是封德彝见不到这些了!”
贞观统治集团选择儒家道德教化的治国方针,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以德治国方针的提出是源于历史经验的总结。贞观初,太宗就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治国的则国祚延长,以法治人的,则虽能救弊病于一时,但也败亡得很快。看到从前帝王成大事,足以成为朕的镜子,如今朕想专以仁义诚信来治理国家,希望革新近代的浇薄风气。”黄门侍郎王珪说:“天下凋丧已久,陛下承其余弊,弘扬大道而移风易俗,真是万代之福。但是,若非贤人则不能致治,只有得人才可以。” 太宗说:“朕思贤情切,岂止梦寐以求!”“世必有才,随时可以求用。”
太宗实际即位才两年,政治日上轨道。某日,太宗劝勉侍臣们说:“朕以为大乱之后,风俗难移,近来看到百姓渐知廉耻,官吏人民都奉公守法,盗贼日益稀少。由此可知,人民本来没有固定的风俗,而是政有治乱罢了;所以,治国之道,必须抚以仁义,示以威信,顺从民心,除去苛刻,不作异端,天下自然就能安静。公等应该和朕共同努力于此啊!”
贞观四年,唐朝内臻盛平,外灭东突厥。这年,左仆射房玄龄提出国防军事的报告:“如今查阅武库的军事武器和装备,远胜于隋朝的时代。”太宗说:“整军经武以防备寇扰虽然是要事,然而,朕只希望卿等能存心治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这就是朕的武装。隋炀帝岂因为武装不足而灭亡,正由于仁义不修而人民怨叛的缘故啊。”
贞观十三年,王珪于正月病逝前,太宗曾经和他见面说,“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累积仁义则万物归附。人皆知畏避灾害,而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仁义之道,应当思之在心,持续努力,如果有片刻的懈怠,相去就已远了;犹如饮食对身体一般,常常让肚子吃得饱,就可以保全人的性命了。”居安思危、以德治国是贞观君臣一个基本的治国方针,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德治体系,包括宽仁慎刑与礼法合一的《唐律》,较之《隋律》宽简了许多;在经济方面,采取抚民以静,静民务农,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视为安定和治理国家的基础;还实行租庸调的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均田垦荒,兴修水利等;在教化上形成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包括仁义、忠义、孝友、公平、诚信、俭约、反对贪鄙、杜绝谗邪等道德体系,并且太宗以身作则,塞源止流,还经常教导臣属,寓教于言行举止中。
贞观初,有人上书,建议赶走佞臣。太宗召见此人,问道:“朕所任用的人,依所知都是贤人,卿知道谁是佞人吗?”“臣居草泽之中,不能确知谁是佞人。”上书人回答,并且接着建议说:“请陛下假装发怒以试群臣,如果有人不畏雷霆之怒,仍敢直言进谏,则此人便是正人;如果有人顺情阿旨,屈服于天威,则此人便是佞人。”
太宗回顾在旁的封德彝说:“流水是清是浊在乎它的源头,人君是政之源,人民就是水流,人君自为诈欺而要臣下直道而行,简直就如源浊而望水清一样,欲求至治,实遥不可得。朕常常认为魏武帝(曹操)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果朕也这样做,则岂可示范庶民而指挥天下!”.接着,他回覆上书人说:“朕想要让大信普行于天下,不得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
贞观中,洛水流域水灾。天灾地荒向被解释为天意示警,君主需采访群言,改正过失的。所以魏征上疏说:臣闻治国之基必资于德和礼,人君所保则惟在诚与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行则远人来服,然则德礼诚信,乃是国之大纲,君臣父子所不可暂时离弃的;所以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信之言和无诚之令,可以使君上败德,而臣下身危。十余年来,威加海外,仓廪日积,然而道德未加厚,仁义未加博,原因何在?在于待下之情未尽诚信,虽有善始之勤,而未睹克终之美的缘故。以往在贞观之初,陛下闻善则惊叹;八、九年间,犹能悦以从谏;自此以后,则渐渐厌恶直言,虽或勉强接受,已不如往时的豁达,使谔谔之辈不敢犯颜,便佞之徒肆其巧辩,正臣不得尽其言,大臣莫能与之争。荧惑视听,妨政损德,原因就在此吧!如今陛下将要建立一个太平盛世,政事委托给君子,如果有了差错,则访察于小人;如今对待君子恭敬但太疏远,对待小人虽然轻慢却很亲近。亲近就无话不说;疏远就内情不能上达;这样就会造成毁誉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的情势,实为国家兴亡所在,能不慎重吗?诚如荀子所说:“使智者策划,而让愚者来评论;使高洁之士来实行,却让卑鄙之人来怀疑。”这样做而想得到成功,可以吗?中智之士岂无小惠,然而才干却不一定能经国谋远。这种人虽竭力尽诚,也不一定能免于失败,何况内怀奸诈、承颜顺旨的人?用这种奸谀之徒做事,祸患也就深了!立直木而怀疑影子是弯曲的,这样即使竭尽精神,劳神苦思,终无所得,道理是明显而易晓的。君礼臣忠的基础在内外无私和上下信任。如果要使君子和小人的是非分明,就必须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这样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还远吗?否则,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赏罚失当,则危亡即将来临,哪里还谈得上永保国祚?
太宗览疏,嗟叹地说:“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啊”!
魏征是力主以德、礼、诚、信四德治天下的大臣,也就是走“以德服人”的路子,不走“以力服人”的路线。基本上,唐太宗政权之所以建立,是以武力兵变作为基础的。因此,魏征的意见,无异是要太宗扬弃以往的做法,作一个政策上的大转变。
太宗一生重大特色之一就是有信用,也能相信别人。这种优点使得“贞观之治”有两大特色:一是人才济济,而且各尽其才,发挥尽致;一是因为守信而引伸为守法,使政府具有法治的趋向。
《贞观政要》所倡导的德治体系对我们今天的企业文化有莫大的启示,而贞观天子身体力行的精神和塞源止流的方法,更值得我们借鉴。当今企业文化的推进,不仅仅是开大小会、搞宣传,也不是靠做广告,企业文化的形成,是在一天天的工作当中、一桩桩的事情当中潜移默化地、不知不觉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形成。有人总结我们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几点误区:1,重“移植组装”,轻“自主开放”,意思是指不深入分析自己企业特点,过多引进成功企业的经验,不知道企业文化具有差异性。2,建设企业文化口号化、形式化、外部化、公式化。一些企业对文化建设的导向是注重外部形象推广,忽视在企业内部员工思想上的深入。这些企业文化推广的一种流行做法是围绕宣传企业做文章,特别是面对消费者的宣传更是如火如荼,为了提高企业的公众认知程度,别出心裁地推出各种各样的活动,树立企业在社会和消费者中的形象,并以此作为展示企业形象的平台。这种做法对促使消费者了解企业是有帮助的,但企业外部形象建设与内部员工思想建设不平衡,有的企业对外部的宣传连本企业员工都不认可,这样的形象推广是不可能产生有益效果的。一个企业的形象首先要在内部建设,然后才能在社会上推广,只有这样,企业形象才是生命长久的,否则,形象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庞朴先生讲,文化首先是物质的,其次是制度的,最后才是心理的、精神的,因此不同的生产方式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度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文化。所以,我们在建立企业文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考虑民族的特点、企业自身的特点、时代的特点,然后建立有自己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贞观之治推行的王道政治,抓住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这就找到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因此,建立起了符合中华民族特点的,在当时世界上又是先进的大唐文化。所以,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民族性、时代性,还有企业自身的特殊性,这样的文化才是有力量的,具有竞争性的。
其次,管理者要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要具有榜样的力量,管理者是源头,只有源头清了,水才能清,中层管理者也是源头,是支流的源头,基层主管是小源头,这三个源头都清了,整个公司的河流也就都清了。所以,整个管理群体的言行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兴亡成败,关系到整个企业文化的命运。《论语》上说:“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则民不服”,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在企业中树立正直的东西,压制邪歪的东西,这样员工才能心服口服,因此可以这样说,一个企业的干部队伍是推动企业文化的主力军,是战斗堡垒。
其三,企业文化要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整个活动中,贯穿于生产管理当中,营销活动当中,组织机构设立当中,管理制度当中。不同的生产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象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农业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农耕的文化,捕鱼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渔民文化。同样,一个钢铁公司与一个金融公司,肯定会产生不同的企业文化。一个商业公司与一个加工企业,由于经营方式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企业文化。进一步讲,由于文化的不同,在管理方式上、制度设计上也都会有所不同。反过来说,也由于管理方式的不同和制度的不同,又进一步导致文化的差异性。上面对企业文化与生产方式及制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不是在强调文化的差异性,而是在说明企业文化无所不包,存在于企业活动的每一细节和每一个角落当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拿一个企业的产品来讲,它是一个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如果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它的话,它包含着一种文化。因此,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细小的管理做起,从日常生活琐事做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久了,自然会沉淀出一种属于价值观念上的东西,也就是上升到了心理上的、精神上的层面。
其四,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吻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奖罚机制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最有力的工具。奖赏就意味着企业崇尚什么,需要什么,惩罚就意味着企业禁止什么,回避什么。因此将企业文化建设灌输于企业管理机制之中,避免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实务的“两张皮”现象,从而加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力度。
最后,企业文化还需要通过学习、培训来引导、固化与强化,为此要建立员工的终身培训制度,既要进行技能化的学习,还要进行文化普及教育,提高每个员工的文化素质。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增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力,领悟力。还要进行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从职业道德的教育到社会公德的教育,不断地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文化的推动者、创造者,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