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贸HR » 培训充电 » HR经理助手 » 详细信息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变着花样“笼”人才

眼下,国内林林总总的人才机构数不胜数,人才招聘会总是万头攒动。各用人单位对应届优秀毕业生的争夺更是激烈异常,各显高招。在人们欣喜地说起这些并归结为我国的人才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同时,我们注意到,跨国公司在人才竞争上又推出了新的举措。

跨国公司对中国本土人才的竞争不再只是依靠高薪待遇挖“现成的人才”。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将启动“希望之星奖学金”,负责这一项目的摩托罗拉人士称,他们将由单纯的资助转向人才的培养。英特尔公司今年一月底正式启动“未来教育”计划,这家跨国公司联合微软等公司,投资5亿美元,培训40万名教师。英特尔公司又和中国科协达成正式协议,今年5月,4支中国中学生代表队将赴美参加一项特殊的竞赛:被称为“小诺贝尔奖”的英特尔科学天才选拔赛。

跨国公司对人才竞争的理念发生了变化,从争夺现成的人才发展为寻找人才的苗子。跨国公司对智力资本的争夺正呈现出新的特点。

空间位移。人才竞争的空间正在扩大,更趋于无形化,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庭,甚至在网上。

时间提前。国内企业一般认为人才竞争发生在大学毕业之后,而跨国公司已经把人才争夺的时间提前了。比如微软公司,听说哪里有天才儿童就会找上门,有些孩子上中学就开始拿微软的工资了。在微软,这被称为“争夺人才幼苗”。去年,索尼公司把全球董事会挪到中国北京开,并宣布在地处王府井大街的新东安市场建设新型科技展馆,“向中国孩子贡献出索尼最新的数字技术。”

跨国公司的研究院这两年也纷纷云集北京,从微软到英特尔,从摩托罗拉到三菱,全都来了。为什么这么多跨国公司在清华、北大建实验室?有关人士认为:因为这是使中国的高层次人才对跨国公司耳濡目染的最好办法,距离越近,势能越大。

相比之下,国内一些用人单位仍然停留在到大学开招聘会的层次上,对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跨国公司。从这些跨国公司的新理念、新举措里,我们应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来源:  作者:上海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