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激励“员工”敬业的艺术
“敬业”,古人解释为“谓艺业长者而敬之”;又曰“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讲的都是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态度,就是要用一种很恭敬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职业,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专心,认真和负责。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敬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惟有敬业修身才能肩负起治国、平天下之大计,完成人生之伟业。“敬”字在中国文化中有很高的位置,如《礼记集解》中所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一言以蔽之,敬也”。敬是人与人交往的首要原则,也是人与人关系的最佳尺度,它要求待人礼貌客气、诚恳尊重、和气谦让。对人的要求如此,对工作也同样。宋代的朱熹解释到:“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代的话讲,凡是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事上来,一点也不旁骛,便是敬。“业”指各人所从事的职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特质和地位。只要把职业实实在在地来做,便是人生合理地生活,即职业的神圣。梁启超认为: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弄糟了,结果自己也会遭殃。所以敬业对人生最为必要,对人生最为有利。
今天,敬业就是人们对所从事之业具有高度得事业心、责任感和崇高的荣誉感;就是爱厂、爱岗、守业、乐业的奉献精神。不管何种职业,都需要专心致志,勤奋认真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敬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敬业就是通过专心于职业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于企业而言,敬业的员工关心公司的利益,在工作中尽心尽力,甚至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敬业的员工不需要考勤制度的监督,敬业的员工不仅出勤而且用心;敬业的员工热爱工作,具有巨大的工作热情和较高的工作绩效;敬业的员工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积极投入和执著追求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可以延续并影响同事和后来的员工……所以,企业只有保持和增加企业的敬业员工,才能更快地完成企业各项任务,更好的实现企业愿景。
但是,敬业不仅需要员工自身的意识和努力,更需要组织和雇主的激励。当今天的管理者正忙于从国内外众多管理典籍中寻找如何激励员工走上敬业之道的方式时,笔者却从中国古典的《三国演义》中发现刘备激励“员工”,尤其是“关键员工”和“核心员工”达到敬业的艺术。例如:刘备对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虎大将”、军师诸葛亮等重要人才的持续激励等等。
建立愿景,共同追求
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经过“桃园结义”,在誓词中明确地建立了三人的共同愿景,即“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经过结拜成为兄弟,三人就已经确立强强联手的“战略联盟”,为以后“匡复汉室”打下了牢固的战略基础。
此后,经过大大小小的若干战役,刘备清醒地意识到,三人勇力足矣,唯缺乏谋略,难以成就大事。于是刘备几经寻访,经由水镜先生、徐庶和司马徽等名士推荐,终于圈定“卧龙”诸葛亮为“高级参谋”的最合适人选。但是,诸葛亮并非等闲之辈,不愿出山。刘备只好潜心以求,继而以“皇叔”之名份“三顾茅庐”,并以“先生不出,如苍生何”之宏伟使命激励诸葛亮,力邀其加盟。最后,孔明终被其真心诚意和大业目标所动,以《隆中对》为蓝图,正式确立了“三分天下”的共同愿景。
关键时刻,用人不疑
在确立愿景后,刘备广纳人才。以今天的心理学研究视角,这些人才都是以“建功立业”为己任的“自我实现人”,刘备深谙此道,尤其在关键时刻,采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激励艺术。
长坂坡一役,刘备携军民溃败,家眷亦失去联系。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