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吗?”“工作好几个月了,陷入极度迷茫”……如果你20岁出头,刚刚工作,上面这些想法,你不敢说没有吧?每个职场新人或多或少都会存有这样的想法、疑虑,工作的种种不顺会让他们无法割舍对母校的留恋,有人将这种心理称为人生的第二个“断奶期”。专家提醒,告别校园、初入职场的新人们必须积极调整自己,克服种种不适应,以便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我是一名“大五”学生
叶同学去年7月份成功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但是这一转变却让她无法马上适应。她不仅在母校附近租了房子,在闲余时间还是会经常来到熟悉的校园进行学习、娱乐。甚至还会常常来到学校的食堂和小店进行消费。对于这种种的表现,她戏称自己是一名“大五”学生。而这种对母校心理上的依赖她认为是自己的不成熟而造成的,虽然她认为这种心理并不利于她的职业发展,但是她发现自己已经很难转变眼前这种困境,为此她焦虑不已。
有着小叶同学这样想法的新进职员并不在少数。尽管毕业离校没有多久,但是不少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社会新人们”却又频频流连于母校这样的情况在申城各大校园里已不再是新闻。在专家眼里,这群自嘲为“大五”“大六”的“学生”其实正处于角色转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断奶期”。
●学者观点
提前预防事半功倍
“其实学生时代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做好进入社会工作的准备,如果可以很好地做好事前预防准备,在进入‘断奶期’时就能事半功倍。”何老师也呼吁学生、学校应当重视高等教育中对于社会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教育,努力在学习阶段完成应对工作压力的“预防机制”。学生可以通过对未来职业进行规划来了解社会以及工作的真正含义,这样的一种“预防机制”可以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学生走出校园时可以轻松度过这段转折过渡期。学校、家长、社会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心理辅导与职业规划,通过多方的努力可以从源头上进行干预。
很多学生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有意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希望通过活动来锻炼自身。在活动中他们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当前企业人才需求偏爱的类型、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挫折、应当如何做好职场规划等一系列的问题。其实这也是一种提前应对“断奶期”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