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考考,做学生就得过考试关;证证证,要显实力就得验明“证”身。
与往日“被迫”参加各种考试不同,眼下许多大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各种并不作要求的证书考试——英语口语证、软件工程师证、普通话等级证、导游资格证、国家司法考试证以及物流证、驾驶证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日前与温州大学联手展开调查,结果发现,除计算级一二级、英语四六级证书外,三成学生手中持有一本以上“非必要”证书。“考证热”一方面是学生自我提升的体现与就业危机的流露,另一方面也拷问着扩招后大专院校毕业证书含金量的流失。
本次调查由《关注》栏目与温州大学就业处联合执行,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4份。在考证问题上,同学们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
在第一道“你已考取了哪类证书”一栏上,除常见的英语四、六级以及计算机省一、二等级考试证书外,与商务贸易有关的职业经理人证书、外贸单证员证书、报关员证书,与IT行业有关的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证书、ACCP软件工程师证书,以及普通话等级证书、国家司法考试证书等等,不胜枚举。
填得最多的则是驾驶证。在回收的124份问卷中,有27名同学已考取,还有9名已通过交通理论考试,只等参加路训。
此次调查显示,学生持一本以上“非必要”证书的为54人,比率达27.4%。拥有三本证书的有14人,最多一人拥有四本证书,分别是驾驶证、秘书资格证、国家计算机三级证书以及外贸单证员证书。如果加上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省二级,这名学生一人拥有六本证书。
学生显然并不认为自己拥有的证书已经足够。在“如果可以,你还想拥有什么证书?”一栏中,许多同学填下了英语以及计算机方面较高等级的证书。除此之外,与商贸有关的资格证书、与国家机关就业有关的职业证书,都成了学生们“觊觎”的目标。
考证也有“集体攻关”
学生的“考证热”让人有些措手不及,两三年前几乎没有学生知道“单证员、报关员”,今天已成了挂在嘴边的“常用词”。几年前有学生考取驾驶证还算是件新鲜事,如今却已是司空见惯。
“我们班今年按报考的项目不同,成立了英语、计算机等多个考证兴趣小组。”温州医学院信息管理专业2004级学生杨继委告诉记者,虽说今年他们才大二,学习很紧,但还是成立了兴趣小组讨论报考种类、交流考证心得。现在不少同学行动起来,在正常学习之余加紧相关知识积累。杨继委告诉记者,他起初对考证并无太多兴趣,但看到同学纷纷报名,觉得自己不参加也会掉队,他于是报名参加温州市计算机等级考试,以便为接下来报考全国高等级计算机考试“热身”。
记者采访中发现,相比低年级大学生,高年级大学生考证现象更为普遍。温州大学商学院大三学生李啸告诉记者,他们班很多同学都报考了报关员、单证员以及英语口语等级考试,比他大一届的同学已有不少人拿下不止一张证书。他目前也报考了初级英语口语,但最想要的是高级口语证书。李啸坦承这张证难度很大,但他会在下学期向这张含金量很高的证书发起冲击。
驾驶证始终也是学生关注热点之一,如今大学生抱团考驾照屡见不鲜。杨继委说家里如果能给予经济支持,他也想在假期内把“本本”拿到手。医学院信管专业2002级学生陈令则告诉记者,他们班25名学生,如今拥有驾照的接近一半。“考驾照一半是自己驾车,另一半也是着眼于找工作。”陈令这样告诉记者。
会不会“热坏”学习主业
大学生热衷于考证,是否会冲击正常课程学习?
“其实不少考证也是能融入到正常课程学习中去的,英语口语和计算机就不用提了,比如职业经理人以及单证员的考证,它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现有课程的深化。”温州大学商学院学生刘文静认为,考证其实能拓宽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持同样观点的学生还认为,只要时间安排得当,考证其实是给自己多设置一个目标,多添加一种动力。
然而,学生“考证热”并非没有隐忧。温州大学与温州医学院老师告诉记者,一部分学生报考证书,学习的确被拖了后腿,少数的甚至期末考试亮起了红灯。两所高校老师认为,大一大二文化课程安排很紧,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而且还有英语跟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着学生,如果此时去报考与课程关联不大的证书,那么学习难免会顾此失彼。
“高校遇到的考证问题使一些学生往往对本专业并不太感兴趣,比如商学院学生喜欢主持播音、喜欢旅游业而报了普通话等级证书、报了导游证,由于专业‘跨度’大,正常的学习很可能落下。”一位高校负责人表示,目前学生跨专业考证现象还普遍存在,而且有少部分学生对考证认识还存在一定误区,盲目求多求高,没有有的放矢,到头来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