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贸HR » 高校频道 » 校外课堂 » 详细信息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大连毕业生就业:四大改善三个顽疾

近年来,大连市高校毕业生接收总量年年攀高,一方面为我市的经济发展蓄积了“人才池”,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就业压力。2007年市政府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为民办的18件实事项目。通过近几年对我市接收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分析,目前,就业情况有了四大改善,同时仍存在三项“顽疾”。 2007年全市协议接收各类毕业生50731人,截止去年底,已办理报到手续的有36866人,其中:博士329人、硕士3165人、本科23634人、专科8040人、中专1698人,外地生源22330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8814人。大连市人事局通过完善政策,搭建市场平台,实施公益性就业服务,积极吸纳各类毕业生人才,推动毕业生引进数量稳步增长、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切实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毕业生资源的需要。改善――重点院校毕业生增多 2003年以来,我市共接收来自全国700余所院校的毕业生18.4万人,其中2006、2007两年接收的毕业生约占60%。毕业生接收总量不断攀升,表明我市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力地拉动了毕业生需求,形成了吸纳储备人才的有利条件。同时,毕业生在学历层次上也有较大提高,2007年,我市接收博士371人,比2006年增长29.7%;接收硕士3773人,比2006年增长28.2%;接收“211工程”院校毕业生6285人,占协议接收总量的12.4%。 本市生源毕业生回连就业上涨 与往年相比,2007年,我市生源毕业生回连就业22278人,占接收总量的43.9%,比2006年增长了4.9%。本市生源毕业生回连就业率近年来逐步上升,表明我市经济发展和积极灵活的就业政策产生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本地生源毕业生回连工作积极性。 在连高校留连就业率上升 2007年,15所在连高校共培养应届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 45937人,其中,37046人已实现意向就业,意向就业率80.7%。19475人在大连实现意向就业,占在连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的42.4%,比 2006年增加4.4%。同时,大连凭借着日益增强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优越的人文环境和独特的地缘优势,已成为东北三省、内四盟、环渤海地区等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城市之一。2007年,我市接收外地生源28453人,占接收总量的56.1%。其中,省内其他地区约占57.3%,吉林、黑龙江省及内四盟地区约占24.9%。大中型企业毕业生需求放量 东北特钢、大连机床等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和华信计算机、国际商机( I BM)等现代大型 IT企业协议接收毕业生占总量的15.2%,比2006年上升8个百分点。民营和集体企业仍然是接收毕业生的主体,占总量的56.7%。顽症――北三市、长海县接收数量偏少 从协议接收毕业生情况看,北三市和长海县为864人,比2006年减少732人,仅占全市总量的1.7%。北三市、长海县接收毕业生数量偏少,并出现逐年下滑态势,造成当地人才储备不足,将对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专业与社会岗位需求矛盾依旧 经济管理、会计等专业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为60%左右。医疗卫生专业毕业生2000 余人,而市内各类医疗机构每年接收不足500人,供求比为4:1。此外,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我市每年接收师范类毕业生1200人以上,学校受编制和学苗减少等因素影响,每年需求800人左右,同样存在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矛盾。而日语等小语种的复合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供求矛盾也随之突出。 2007年接收小语种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足百人,尚不能完全满足 IT企业对这类毕业生的实际需求。 毕业生仍然面临较大就业压力 记者在对2007年办理“先落户,后就业”的200名毕业生抽样调查中发现,已就业的占54%,未就业的占31.4%,升学和出国的占14.6%;在大连居住的占32%,在外地居住的占68%。我市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的择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异。从统计数字看,在择业期内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仍占27.3%。尽快使未就业大学生走上就业岗位,仍然是我市今后人事工作的重点。应对――― 引进人才吸纳储备资源 市人事局相关人员指出,应充分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引进政策,扩大毕业生的引进规模,提升毕业生的引进质量。要定期组织在连用人单位到我市高校和国内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举办毕业生就业洽谈活动,宣传我市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到大连工作或创业。编发《年度人才开发目录》、《年度外地生源专科毕业生紧缺专业目录》,促进院校专业配置与社会需求协调一致,引导各类毕业生向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集聚,最终实现人才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 就业信息网络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 今年市政府把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列入市政府为民办的19件实事之中,市人事局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打造一个横向联通企业与高校、纵向联通各区市县、街道、社区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进一步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信息对称,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现有效对接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进一步强化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加见习基地 为引导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作出贡献,我市应继续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的“三支一扶”计划以及“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据透露,今年我市将再选派 710名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和创业,促进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结构改善。同时,还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今年我市将再建20家基地,选派3000名毕业生参加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