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贸HR » 高校频道 » 高校动态 » 详细信息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女大学生打工“还债”

又卖了一件童装,刘聪很兴奋。

红夹克上装,一条牛仔裤,脚穿球鞋,刘聪衣着简朴。

  汶河南路,巴拉巴拉童装专卖店内,刘聪有些显眼。她是这家店的营业员,但却没有像其他员工一样,穿上标致的统一服装。因为她是临时的。

  刘聪在南京审计学院读大一。1月14日,考完试,她给吴招贵打了电话,“我想来打工。”

  吴招贵是童装店的老板。去年秋,开学前,他资助2000块钱,帮刘聪开了学。

  无以回报,刘聪就想:乘着寒假,去吴叔叔店里打工,还上这笔“债”。

  1月17日,刘聪正式上班了。

  爷爷奶奶的“亲情债”

  每天上班,刘聪要坐20分钟的公交。

  湾头镇沙联村,一片别墅区内,坐落着三间低矮的平房。屋内,空荡荡的,墙壁斑驳,地上凹凸不平,全是土。

  这里住着刘聪,还有两位七旬老人――刘聪的爷爷和奶奶。

  20年前,刘聪刚出生一个月,父母就离婚了。父亲在上海理发,很少回家。妈妈在镇江,至今没有联系过,“都不知道她长什么样。”

  那时,奶奶在家务农,爷爷在镇江上班,一个月大几十块钱,“从中,要拿出二三十块,给伢子买奶粉。”爷爷一分钱一分钱地抠,每天买2分钱萝卜干,从早饭吃到中饭。

  “这个伢子乖呢!”奶奶说,除了没好的吃,孙女蛮好带的。“还聪明,成绩一直很好。”爷爷接过奶奶的话,“可是,一开学就犯愁。”

  上小学时,要么东挪西借,要么就是缓缴。初一开学,学杂费300多元,爷爷实在凑不出学费,便对刘聪说:“别上了,找个厂上班吧。”

  刘聪不说话,抹着眼睛,躲到一边。爷爷硬着头皮找校长,校长指了条路:到村里打张贫困证明。后来,一年一张贫困证明,帮刘聪读完了中学,“除了学校减免,还能拿到奖学金。”

  每年,刘聪总要得一张奖状。“爷爷奶奶太辛苦了,我学习好,才能给他们一些安慰。”刘聪懂事早,觉得“爷爷奶奶的艰辛拉扯,是自己一辈子的动力”。

  吴叔叔们的“爱心债”

  去年高考,刘聪考了622分。8月,她接到了南京审计学院的录取通知。祖孙三人非常兴奋。但很快,他们就像“掉进了冰窟窿”。开学费用,一项项加起来,将近7000元。

  爷爷的退休金刚涨过900块,这是一家人的全部生活费,基本没有节余。于是,爷爷又开始借债了。但东奔西走,只凑了2000多块,还差一大截。

  后来,陆续有人捐了钱。就是这个时候,吴招贵找上门,送去了2000元。

  “他可不一般。”刘聪说,吴招贵是温州人,父母务农,家里姊妹多,从小很穷。1993年,高中毕业,吴招贵外出谋生,到了扬州,是一帮老乡凑钱帮他创业。现在,他不仅经营童装,还有宾馆和眼镜店。

  “我也有过困难的时候,我也受过别人的帮助。”吴招贵的话,表达了一种纯朴的动机。但却让刘聪“感觉很受教育”,“人不能忘本。将来,我也要做吴叔叔这样的人。”

  刘聪总共受到了6500元的资助。其中,有一个匿名者捐了500元,并许诺“每学期汇500元”。

  不仅受教育,还得到了一份感动。刘聪觉得,跟别的孩子比,自己得到得更多。

  开学了,爸爸打电话嘱咐刘聪:“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尽管多年不见,但还是让刘聪心里暖暖的。而妈妈,还是一直没有消息。

  “我不怪他们,也许他们有自己的难处。”刘聪笑着说,其实,她很随和。

  勤工俭学不成寒假去打工

  爷爷不放心,一直把刘聪送到学校,“学校真大,停了几百辆小车,都是送孩子上学的。”至今,爷爷都忘不了那个场景。

  而刘聪,报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填写一份勤工俭学申请表。

  每个月,爷爷给刘聪寄去600元生活费,“把我的工资玩掉一大半了。”其实,刘聪很节俭,“菜贵呢,吃得最好的时候,就是一荤一素。”

  “伢子可怜呢!”三婶说,开学时,三叔给刘聪买了部手机,有一次,她发来短信说“我要有个完整的家就好了”。三婶弄不通:这么多年,父母不在身边,都熬过来了,怎么突然动了这个念头的?

  “羡慕同学呗!”刘聪说,每天晚上,经常有同学父母打电话到宿舍,问寒问暖,“那时就想,生活苦点没什么,要是偶尔接到爸妈的电话,该多好啊!”

  直到放寒假,刘聪的勤工俭学申请也没能排上号。最后两个月,刘聪“经常吃饼,偶尔吃饭”。饼是千层饼,3块钱一斤。“一顿花一块多钱,就能吃饱。蛮好吃的。”

  爷爷77岁,奶奶75岁,都很老了。刘聪非常想勤工俭学,“给爷爷奶奶留点养老钱,靠自己的双手读完大学,不让吴叔叔他们的资助白费。”于是,刘聪有了寒假打工的想法,“去吴叔叔店里,一来帮帮忙,算是回报吴叔叔的资助;二来锻炼自己,再申请勤工俭学时,也算是有‘工作经验’的人了!”

  得知她的想法后,吴招贵有些意外,“以前捐助过不少孩子,捐了也就捐了,从来也没想过要什么回报。”不过,他还是爽快地答应了刘聪。“这是个有心的孩子。”吴招贵感慨地说,第一次遇到了要回报自己的孩子。

  不要报酬的“报酬”

  1月22日,吴招贵给员工发年货,也给刘聪安排了一份。可刘聪坚决不肯收,“说好的,不要报酬。”

  说不通,吴招贵拎起两壶油、两箱水果,装上车,直接开往湾头。

  已经是傍晚,刘聪的爷爷正在喂猪,“去年开学,借了2000块钱,就指望这两头猪了。”

  “等大学毕业,找到工作,挣了钱,恐怕也养不了爷爷奶奶几年。”刘聪在一旁悄悄叹息。奶奶患了一身的病,关节炎,脑血栓,还常常眩晕,但很少舍得吃药。

  “要过年了,买新衣服了吗?”吴招贵问。“家里衣服多呢,不打算买。”爷爷说。“我也不用买,”刘聪接过话,“前年春节,三叔给我买了套新衣服,还能穿呢!”

  边说,刘聪边帮奶奶拣青菜。“自己家里长的,家里有一分地,种种青菜,一年吃到头。”奶奶说着,装了一袋青菜,要送给吴招贵,“也没什么好东西。这个菜好吃呢!”

  没怎么推辞,吴招贵收了。爷爷奶奶很满足地笑了。

  打工10多天了,刘聪也很满足:“当营业员,挺锻炼人的。”之前,刘聪有些内向,“跟同学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说话,我不知道说什么。”

  “现在,人家来买衣服,就得主动找话题,跟人家聊。”刘聪堆着满脸的笑,“走上社会,不学会跟人沟通是不行的。”

  尽管不要报酬,但因为回报,刘聪的收获却越来越多。

  【采访手记】

  被资助者与资助者,往往是一次美丽的邂逅。资助者获得一份欣慰,被资助者怀着一份感激。此后,便各自而去。

  欣慰与感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渐渐淡去。

  而最近,一名北大贫困生中途退学,被资助人告上法庭,正闹得沸沸扬扬。这被舆论称之为“学生受助不感恩案”。继而,又有调查指出,受资助的大学生中,道谢者寥寥无几。

  于是,关于受助大学生如何学会感恩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记者遇到了刘聪。

  刘聪的选择,有两个动机:一是锻炼,二是回报。而资助人吴招贵的经历,对刘聪的选择,恐怕也不无关系。“也有过艰难,也受过别人的帮助”是吴招贵资助刘聪的解释。这对刘聪而言,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启发。

  其实,每一个受过资助的人,谁能不心存一份感激。只是,在意识与行为的转换之间,缺少了一种感恩教育。所以,当刘聪把心中的感激,变成打工“还债”之举,显得难能可贵。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