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贸HR » 高校频道 » 高校动态 » 详细信息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浙江政府“埋单”培养的农民大学生又跳回农门

 浙江省首批由政府“埋单”培养的84名农民大学生已完成大专学业,今天将迎来毕业典礼。

  这批大学生是浙江省“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的首批受惠者。2005年2月,他们通过推荐并正式考试被浙江林学院录取。此前他们大多是在外打工多年的浙江欠发达地区的贫寒农家子弟,对于这个失而复得的大学梦倍感珍惜。如今他们毕业了,真能学有所用、一展宏图吗?

   两年大专学到本事

  副班长吴泉玉说自己从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压力就无时不在,“乡亲们对我寄予厚望,每次回乡,都有人问这问那,譬如经济果林的栽培、果林修剪、病虫害等问题,结合书本上的知识,我都尽力回答,一时回答不了的,就把问题带回学校请教老师。”

  来自金华武义县的班长邹方根,被同学们亲切地唤为“老班”,他说:“自己也曾种过田、捕过鱼,以为林业技术不过是松松土、施施肥,哪知道还有《山区社会学》、《森林经济学》这么高深的学问啊!”两年大专学习,“老班”说自己学到了本事。这不,他的毕业论文《武义县食用菌开发项目》尚未出校园,武义县当地科技局、扶贫办就已表示支持并已立项,更有企业抛来绣球,希望注资。邹方根告诉记者,与浙江许多县一样,武义县有生产食用菌的有利资源和传统,但由于食用菌要以木材作为生产基料,因此对当地森林植被的破坏较大。为解决资源瓶颈问题,邹方根和他的三名武义老乡兼同班同学在经过可行性分析后,建议可以用桑树枝条代替食用菌的生产基料。邹方根说:“我们老家有1.3万亩桑树,过去,桑树枝条在摘了桑叶后都被废弃,实在可惜,要是项目可行的话,可向养蚕人收购桑树枝条,变废为宝。”

  此前为期2个月的毕业实习,农民大学生均回到原籍,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在乡、镇写一个项目筹划书,其中不少颇具创意。譬如,关于“农家乐”开发,有同学建议,除了吃农家菜之外,能否利用山区植物炖汤,用药膳作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来自泰顺县的郑月先,她的家乡人种苦丁茶,多以大叶冬青为主,而在植物学老师的指导下,郑月先发现,其实家乡更适合栽种源自广西南宁的构骨苦丁茶,且口感更胜一筹,更具市场竞争力。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小郑的第一批120亩构骨苦丁茶种子已种在了家乡的土地上。

   大多愿意打回老家

  这些农民大学生两年在校期间(大专学历)虽不转户口,但学校并没有强制学生毕业后必须回家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韦新良说:“我们不是定向委培,而靠学生自觉自愿。”那么,这些大学生有没有坚定留守农村的信心?目前,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李震华对全班同学进行摸底,发现绝大多数都选择回到原籍,从事与三农有关的工作,以报效家乡。正如班长邹方根所言:从农民到大学生再到农民,改变的只是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变的是农民的身份!

  副班长吴泉玉说:“我们很清醒自己的归宿,在城市,我们的大专农林学学历并没有太多优势,但在农村,我们有技术优势、人脉优势,因此更有用武之地!”

  据记者了解,两年前,浙江省财政培养农民大学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外来和尚难念经”。浙江省曾探索过其他途径为农村留住大学人才,譬如让大学生当村官等。据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李震华介绍,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城里来的本科生、研究生当村官,一来水土不服;二来,不少人将村官的经历换成了考公务员的筹码。最终,这些高材生大多离开了农村。农民对城里来的大学生村官―――外来和尚也并不买账,农村也留不住外来和尚,所以农民打心底里还是希望土生土长的青年农民才俊来管理农村。因此,浙江省扶贫办在两年前就提出目标,将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力。

   接力棒谁来接?

  扶贫办扶上马,送一程;林学院扶上马,教一程,那么,谁来接过接力棒,把毕业后的农民大学生用一程?

  眼下,不少农民大学生就业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譬如,有些同学去应聘村长助理一职,但组织部门开出的首要应聘条件是必须为普通高校毕业、全日制学生。尽管农民大学生班也是全日制,但属于继续教育,组织部门就认为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全日制,因此没有应聘资格。

  另外满腔创业热忱的农民大学生,启动资金又是一大难题。还有延伸教育也是个问题,目前尚没有哪个部门主动接过接力棒,担当起后续跟踪指导的重任。于是,同学们只能自想办法,建立农民大学生网,将有关三农方面的疑难问题放到这个平台上,希望借此互帮互助,同时吸引农科院及高校教师帮助解答。但记者却无法打开这一网站,据“老班”邹方根说,网站因欠费已被关停了。

  据记者了解,对于农民大学生的培养仍在继续。浙江林学院第二批已招生92名;今年3月的第三批招生,计划招收105名。如何使农民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尚需不断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