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金秋往往是考研备战的"黄金时期"。成都军区某装甲旅的一份调查显示:今年该旅大学生干部考研明显趋于理性。从前几年的"考研热"到现在的理性考研,这里面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大学生干部心态的变化成长,更有部队人才环境的改变与完善。请您关注本期话题――《理性考研凸显大学生干部日趋成熟》
(一)考研趋于理性的三个特征
笔者从该旅干部科了解到,今年这个部队共有11名大学生干部报名考研。与往年相比,不仅人数稳中有降(前年19人、去年14人),而且体现出3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①专业――军事为主
今年报名考研的大学生干部,选择作战指挥类专业的4人、军种战役类专业的3人、军队管理类专业的2人、军队政治工作类的2人。而据之前的统计,2001年至2005年,大学生干部考研选择法律等非军事类专业的曾高达85%以上。今年准备报考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战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艾鹏说:"实践证明,只有符合部队发展需要、符合军队信息化建设需要,考研才能真正成为提升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②动机――助推事业
与前几年经常因为基层环境艰苦或"水土不服"而选择考研的不同,今年考研的大学生干部绝大部分都在基层本职岗位上如鱼得水。工兵连指导员王朝斌能文善武,无论是组织军事训练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都得心应手,他考研的初衷是为了"储备发展后劲"。据干部科科长季云介绍,今年这11名考研的大学生干部,大都在基层岗位上独当一面、成绩突出。对他们来说,考研不再是从基层到机关的"跳板",而是更新知识结构、谋求长远发展的"加油站"和"助推器"。
③心态――更加平和
"考研热"盛行时,考研曾被视为第二次走"独木桥"。考上的固然欣喜,考不上的容易出现失望、沮丧等消沉情绪。而今年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心态更加平和。坦克四营十一连指导员吴建业对今年的考研持"尝试一下"心态,他说:"能顺利考上当然更好,考不上也照样走我的军旅之路,只要有能力,条条大道通罗马嘛。"旅政委魏文波更是对考研这个"独木桥"做了自己的"新解":"桥的两头都是路,只要用心去走,一样能走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