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沃斯会议在大连召开前前后后的日子里,在机场出站通道、会场安检口、服务台、旅游观光巴士上,来自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等高校的300多位大学生志愿者用自己的服务圆满完成了接待近千名外宾的艰巨任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们有的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有的领略了各国新领军者的风采,还有的与约旦王后握手交谈……在这场大学生志愿者与新领军者的邂逅中,身着天蓝色制服的大学生们像一个个跳动的精灵,共同为大连增添了活力和动力,昨日记者走近了他们。
制作标牌
志愿者吃午餐
志愿者在贴名册
准备:“我们带着自信的微笑来了!”
随着夏季的到来,达沃斯盛会在大连召开的消息振奋了整个滨城―――而一场对达沃斯大学生志愿者的“海选”行动,也在各大高校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暴。原本只需要百人左右的志愿者,却遭到了数千名大学生的“争抢”。据介绍,经过面试的两轮选拔,200多位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脱颖而出。
8月15日,香洲大酒店。大学生志愿者们开始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对背景资料、商务礼仪、对外安全、翻译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详细的学习;8月17日, IT组志愿者进驻会场;9月1日,其余三组志愿者奔赴酒店大堂、机场等服务地点,开始实战演练;9月5日,30位志愿者乘坐火车奔赴北京机场,接待转机贵宾;9月6日,近100位递补大学生志愿者登上观光巴士……“我们带着自信的微笑来了!”志愿者们如是说。
开幕:当志愿者的台前幕后
场景一―――观光巴士
在达沃斯会议即将召开的前几天,筹委会又在我市各大高校补选了一批志愿者,他们被学生亲切地叫做“巴士导游”―――整个达沃斯志愿者中比较辛苦的一批志愿者。
东北财经大学的赵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在清晨睡眼朦胧时出门,中午坐在台阶上吃盒饭,晚上干脆就在校车上睡觉;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突发情况被调去加班,几天下来嗓子哑了,皮肤也黑了。来自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李升升经常在外宾和巴士调度之间协调时间和路线,为外宾引路和保管物品,在巴士上为外宾当导游。“我先要取得外宾的信任,再对调度说明情况,调度都会很配合地给我安排车辆。我代表着大连的形象,所以外宾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我必须尽全力帮忙。”
“有时候一天可以接待10余车次,几天下来,听我解说过的外宾也有近百位了。”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2005级刁晓红说。许多外宾有时会对大连的美丽表示怀疑:“这些漂亮的霓虹灯平时也亮吗?”“马路一直都这么干净吗?”“晚上出行安全吗?”一个个看似可笑的问题“砸”在了刁晓红头上。“我不能单纯回答是或不是,我会请外宾们透过车窗向外看看,看大连温柔的阳光、散步的妈妈和孩子、互相搀扶
的老人,我尽力让每一位外宾用心感受我们城市的和谐和安全。”
在达沃斯开幕的三天里,每天晚上11时,一批“巴士导游”志愿者返校;然而这只是个开始,在12时和凌晨2时,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志愿者陆续回来。
场景二―――北京机场
“最近的转机处在哪儿?”“你能帮我联系一家旅行社吗?”站在国际航班下机通道的答疑桌旁,志愿者杨敏之一次又一次笑着用英语回答国际友人的各种疑问。达沃斯会议召开的前一天,杨敏之迎来了自己第一个工作高峰。一位赴连的外宾在转机时由于飞机误点,没能赶上下班飞机,她就带着这位外宾从国航转到南航,发现时间不合适,又从南航返回国航,沟通在两种语言中自由转换。一个小时后,外宾终于拿到了两个小时后飞赴大连的机票。
在北京机场的志愿者们不仅要为参加达沃斯的外宾服务,还想尽办法为其解决困难。志愿者刘永彪曾在一天内接待了近30位外宾。“一些年轻的外宾看到我们的牌子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喊‘就是这!就是这!’这时我也被他们的兴奋感染了,感到了自己的价值。” 在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们的工作范围渐渐地从参加达沃斯的外宾扩大到了所有外国友人:帮他们与失散的旅行社重新取得联系,帮残疾的旅客安顿休息,为他们义务介绍大连……每天三班倒,晚上还要有人加班,有些志愿者晚上还在空荡荡的机场大楼里坚守岗位,有时居然要趴在桌子上睡着。
场景三―――会场内外
“直到现在我走路的时候仍觉得姿势不自然。”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志愿者吕占斌笑着说。因为在达沃斯期间,他每天穿着皮鞋在安检口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需要一直保持一个姿势,所以有时候一天下来腿都硬了。
志愿者陈广明从8月17日进入主会场以来,一直奋战了20多天。布置会场、搬运物品、公共信息的发布与维护、为电脑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在安全口检查……他和其他几个志愿者还利用两天的时间制作了6000张贵宾身份识别卡。每天晚上回到寝室,陈广明“只剩下倒在床上睡觉的力气了”。“达沃斯志愿者――被我看成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走出象牙塔,看到了这么多精英,让我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了新的定位,我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他感慨地说。
收获:“累并快乐着!”
志愿者刘倩―――我和约旦王后拉尼娅合影
达沃斯在一片灿烂的焰火中结束了。一个星期下来我瘦了5斤,这恐怕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周。我所在的工作组负责在会场发纪念衫、递麦克风等工作,一天要负责两场会议。开会的过程中,我都站在与会者身后待命。第一天上岗时,我真是倒吸了一口冷气,全组里放眼望去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害得我在冷气很足的地方还满头冒汗,感到很无助。渐渐地,我熟悉了工作的环境以及周边的工作人员以后,我才把悬着的心放下来。
在达沃斯会议的最后一天,来自南非的一位 C EO在作总结发言时说:“谢谢中国和大连,也谢谢这位可爱的中国女孩!”说着,他还首先向我这个会场上唯一的中国志愿者鼓掌,那一刻我感动得流泪了。会议结束后,我来到约旦王后拉尼娅身边,向她作了自我介绍,当她听说我是学国际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时,很和蔼地对我说,这专业很有前途。最后她还同意和我合影留念,这时候我感觉自己特别幸运。
东财志愿者领队傅琰琰―――收获着感动
清晨5时,一阵急促的闹铃声刺破了校园的寂静。我睁开朦胧的双眼,凌晨3时刚把志愿者们安顿好,两个小时后又要出发了。6时组织志愿者们坐校车去巴士站,然后跟着每条巴士线把志愿者们送到指定地点。直到早上8时,我才从移动的巴士上走到地面……每天领队们都要负责自己学校志愿者的组织安排和调动,要负责所有的岗位,还要与大会筹委会的人协调,这些工作量一般是普通志愿者的几倍。与别人不同的是,我每天还有一个工作:就是接收并回复学生们的短信。“傅老师我很累想睡觉。”“傅老师,我们第二个点刚跑完!”有时一天收到六七十条短信,志愿者们只是想和我说话,和我分享,我们互相体谅,相互支撑。
“虽然志愿者的活儿很累很苦,但让我感动的是没有一个人临阵退缩,大家都咬着牙冲上去,有的人竟然几天都没有休息过。回想起当志愿者的辛苦,我觉得收获很多。每当凌晨两三时,最后一批下班的志愿者回到宿舍区,管理员们总是披着外衣给他们开门。”“大连达沃斯的背后有我们这些志愿者们的支持,而我们的身后同样也有一批人在支持着我们。”志愿者们感动地说。
(王颖 丁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