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医”弥补中国乡村医生老龄化
新华网石家庄10月27日电(记者任丽颖)早上六点钟,天还没完全亮,河北三河市燕郊镇西辛营村63岁的乡村医生王泽福已经打开了村卫生室的大门。尽管街道上还是静悄悄的,但已经有人上门来看病拿药了。
“村卫生室没时没点儿,只要有人上门就得看病,有时候村里的病人行动不方便,我还得去上门服务。”王泽福说。
王泽福已从医45年,尽管没有职业资格证,也没在医疗编制内,但其所在的西辛营村500口人,只有他一个懂得医术能看病。因此已经60多岁的他始终没办法退休。
“儿子、儿媳妇都是乡镇医院的医生,有时候看他太忙了,也过来帮帮忙,但大部分时候,都是老王一个人守着卫生室给村里人看病。没有人过来接他的班。”王泽福的老伴说。
目前,像王泽福这样的“乡村医生”在中国有100万名以上,这一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职业因为“半医半农”的特点,也被人们称为“赤脚医生”。1985年后,经卫生部门考核达到医师水平的“赤脚医生”统一改称为“乡村医生”。
据燕郊镇卫生院院长朱玉清介绍,近年来,由于中国村级卫生室业务收入微薄,政府的经费补助不到位,个人生计难以维持,不少乡村医生无奈改行。乡村医生逐渐呈现出老龄化、年龄“断层”的趋势。
根据三河市卫生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村级卫生室365个,乡村医生469名,平均年龄为60岁。同时,乡村医生也面临着不适应医疗事业发展的问题。
为应对这些问题,目前中国各地正逐渐实行“大学生村医”计划。其中,河北省2011年选聘1000名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乡镇村医卫生机构服务两年,选聘人数以后还会逐年增加,计划到2015年,基本实现每个有需求的乡村有1名大学生村医。而在其他一些省份,如浙江宁波,早在2007年就开始实行大学生村医计划。
24岁的王金芳是2011年河北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也是河北第一批大学生村医,她目前在三河市燕郊镇卫生院工作。她的日常工作就是下乡为65岁以上的老人们建立“健康档案”。
“每次下乡,我都很兴奋。主要为老人们检查身体,测血压,将每位老人的身体各项指标记录在案,同时也解答村民们一些关于疾病的疑问等。”王金芳说。
燕郊卫生院目前有两名大学生村医,有了他们的帮忙,65岁的王泽福感到自己轻松了一些。“这些大学生们业务能力很强,回答疑问也很专业,虽然我有经验,但有些专业的疑问只有系统学习过人才能回答。村民们有头疼脑热的也爱找他们,一下子就把我‘解放’出来了。”王泽福说。
“现在农村的老百姓很需要一些医学方面的科学指导,尤其是用药方面。很多村民都是听广播上的虚假药品广告,乱买药吃药,每次下乡,我都很严肃地从医学的角度帮他们分析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信服我。”25岁的大学生村医李阳说。
据朱玉清介绍,2012年,医院还将接受3名大学生村医。“我希望他们快一点儿来,这样我有了接班人,农村基础医疗这个接力赛才能继续跑下去。”王泽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