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贸HR » 高校频道 » 高校动态 » 详细信息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选择性失业别光指责大学生

  毕业季已过,社会上仍有一些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并非无业可就或不想工作,而是挑肥拣瘦,主动放弃一些就业机会,这样的情况被称为“选择性失业”。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67.4%的人认为目前大学生选择性失业的情况较多。(7月28中国青年报)
  总体来看,大学毕业生选择性失业于己于国均不利。就大学生而言,选择性失业的弊端显而易见,它意味着在从学校迈向社会的起始阶段遭受挫折,对个人心理和成长道路都有负面影响;就国家而言,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性失业与某些单位的缺岗现象和低素质员工的顶岗现象并存,既造成了人才浪费,不利于优化整个社会的人才资源配置,也不利于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
  于是,一种声音甚嚣尘上,纷纷指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择业预期严重脱离实际。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6.5%,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教大众化带来的就业大众化趋势十分明显,但某些毕业生仍固守精英择业的理念,沉迷于天之骄子的幻觉之中,不愿接受大众就业的现实,导致选择性失业日趋严重。
  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但也应看到,已经有很多大学生开始正视并接受就业难的问题,比如今年2月成都调查发现,45%的应届生求职者认为待遇不及农民工是正常和可以接受的;而更重要的还在于,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增速超过了社会新提供的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的增速,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的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
  也就是说,就大学生选择性失业而言,整个社会都责无旁贷,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学校、家长、社会多管齐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二是努力创建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体系。三是不断调整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逐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然而,不管是大学生“妥协”还是“不妥协”,选择性失业更本质的原因或许要追溯到目前国内产业结构的深层因素。当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几近雷同,当低端产业链依然占据主力位置,当我们依然拘囿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经济模式,那么只能是大学毕业生需求萎靡,而普通劳动力需求旺盛,自然就会有大学生因为职业声望而挑肥拣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