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食品与大学生就业
记得十几年前,看过焦点访谈关于地沟油炸油条的故事。如今吃点地沟油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硫磺熏馒头、矿物油瓜子的故事也是在十几年前就听说过,如今这些东西也已成为生活中的司空见惯。近两年新的毒食品似乎不断涌现,令人防不胜防,甚至有人产生了自给自足的想法。一是工业污染。水、空气的污染贻害万年,食物中重金属超标早已很严重,国内已经爆发了多次血铅中毒事件,伤及无辜的孩子。二是人为直接生产毒食品,不胜枚举。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墨汁粉条、毒豆芽、苏丹红……
这些毒食品泛滥似乎表明道德的沦丧,因而都在呼吁道德,但道德不是呼喊出来的,是长期形成一种风俗化约束。如今的现实以表明,道德约束已经失去了力量,已经被一种“拜金主义”道德所取代。经历了至少十几年的过度试验期,表明毒食品能致富,因而被普遍接受,没有道德的约束,实际上是“道德”之上行下效的发生了质变。
很有讽刺意味的一个现象,在农村,农民在谈及种菜的时候,喷洒过量的农药、激素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已经被普遍接受了,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已经很正常,成为一种风俗,一种新的道德观。现在很多农民在种菜的时候,自觉的将菜分为两类,一类供给市场,一类留给自己或亲戚好友吃。这后一类蔬菜,在市场上要买到,恐怕得出重金,还不排除有被欺骗的风险。因此,中国社会特殊的关系性质,在买蔬菜这一市场交易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即要买到真正的“绿色食品”,最好拖熟人亲戚好友。在这种“关系”之外,已经无诚信可谈。看来,道德约束机制需要从根本上重建。
仔细琢磨毒食品的生产都是很有技术含量!中国人就是有才,可惜被引错了路,被用在坏事上了。毒食品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农民显然是没有能力生产出来,需要高技术人才的指导。这些高技术人才多是些大学生。我本科在生命科学学院读环境科学,发现一些基因工程、生物化学等知识很可以用来生产毒食品。不禁猜想,大学生是不是成了毒食品产业的人力资本!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似乎与毒食品的生产有关系。很大学生,毕业就是失业,想到父母含辛茹苦为自己挣了学费,难免愧疚,自然的想方设法赚钱成为第一要务。关键的一点,这个以赚钱为第一要务的价值观恰恰与当今社会的新道德体系情投意合!因此,既然就不了业,就去生产点毒食品致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