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贸HR » 高校频道 » 高校动态 » 详细信息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供需1∶1当前踢好“临门一脚” 大学生如何把握就业冷暖之变

  大学生就业,冷暖自知。如何以不变应万变?此前几个求职故事中的“主人公”有个共同的答案——如果将从新生到毕业的长期规划看作一条纵轴,那么,在多个就业岗位中作出理性选择就是一条横轴,一纵一横绘出清晰坐标系,才能在就业路上为自己精准定位。
  近两年就业市场回暖,不少优秀学生往往手握多个offer(就业意向书),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踢好这“临门一脚”,系列报道中主人公的经验值得借鉴。
  选择众多,关键在于冷静
  已经在“调香师”岗位上干得如鱼得水的王进,毕业时成了全校的“传奇”。由于在校学习、企业实习成绩优秀,同时有七家企业向他伸出“橄榄枝”,大多是报酬较丰厚的市场营销岗位,但他还是希望学以致用,遂进入一家大型香料香精企业的研发部门工作。
  数据表明,去年以来,毕业生就业市场暖流涌动。来自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本市高校预计实际就业人数在14万人左右,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量超出14万,应届生岗位供需比基本达到1∶1。而在部分用人需求量大的专业中,获得多个offer犹豫不决的学生不在少数,如何进行取舍,成为毕业生们心头所急。同济大学大四学生小闵道出大家心声:“第一份工作对职业生涯关系重大,实在难以下定决心。”对此,王进的就业指导老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辅导员陈翔建言,手中有多个选择是好事,关键在于冷静,不要盲目选择。
  从民企、国企到外企,上海电机学院的付春艳面对多个不相上下的就业岗位,每一次取舍都经过理性分析和判断。有时婉拒是出于地域考虑。比如她的录用意向书之一来自一家知名空调企业,这家公司总部设在广东,虽然有多处工作地点可选,但没有留在上海的机会。有时婉拒是工种原因。录用意向书之二来自一家沪上石油行业国企,对她开出4000多元月薪,这个“价钱”几乎比同校应届本科生高出三分之一。但付春艳去公司后发现,技术工种只招男生,留给她的工种是文员,这令喜欢动手操作的她颇感遗憾。请教学长和师长,认清自身优势后,她最终选择了一家在沪外企的技术岗位。
  忐忑撒网,不如专一待“有缘”
  专家建言,求职时,与其“广撒网”后忐忑选择,不如求职之初就精准定位、用情专一,终能等到“有缘人”。
  “中药妹妹”黄钟妮早早打算好,走上社会第一步就踏进中药品市场。目标明确了,简历自然投向医药企业。而沪上比较大牌的中药老字号没几家,因此不需要“海投”。最先向她抛出橄榄枝的是老字号药企“雷允上”,企业希望她供职于拳头产品“神象牌”旗下。黄钟妮还是举棋不定,因为在她的职业路线图上,以保健品为主的系列产品并非其主攻方向。她委婉地回绝了“雷允上”的面试机会。去年11月,她顺利通过“童涵春”的初试、面试,现已在卢湾区门店实习了个把月,按照企业的培养计划,未来她还将去豫园、浦东等地的大型连锁门店轮岗。虽然辛苦,可小黄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在她看来,这些都是自己职业规划图上的必经坐标。
  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博专业的陈玲玲求职时,走的也是执着的“拍卖之路”。大三时,她在拍卖领域属于“零经验”,好不容易获得实习机会,她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大四时,凭着前一年练出的“辨识印章”的硬功夫,她从几十个竞争者中突围而出,得到在朵云轩旗下拍卖企业实习的机会。虽然最后没能留下,却已收获了在大型拍卖企业各个环节的实践经验,更在行业中初步积累了人脉。正是这两者,令小陈最终如愿以偿。
  眼光长远,有舍才有得
  记者采访时发现,许多毕业生对自己行业中的发展有着很高的期待。正是这种长远的眼光,让他们在选择时更加坚定取舍。
  面临毕业,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法医班班长李立亮面前有两条路:其一,跟其他同学一样,考公务员,一旦考取,能帮着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其二,由于成绩优秀,学校给予“直博”机会,再学五年法医。选了后者,钱肯定要少挣些,而且要求在全球该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同样不容易。在哥哥的鼓励下,他最终接过那份沉甸甸的“直博”(直升博士生)通知书。小李说,“法医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读博能学得更多、钻得更深。现在放弃就业,是为了今后能在这一行中干得更漂亮。”
  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陈浩明指出,眼光长远,不是要同学不考虑“钱途”。选择岗位时,应努力寻求自身特点、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等多种因素的平衡点。毫无疑问,岗位的长期发展,应占较大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