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让经济贫困不再成“学业贫困”的理由
日前,中国教育报报道“90后”贫困大学生遇到了新的困扰:他们从小生活在贫困地区,没用过电脑,更没接触过网络,以前接受的也只是哑巴式英语教学,入学后他们在计算机、英语等课程方面面临很大困难,成了“学业贫困生”。
学业贫困给贫困生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压力,也使一部分本来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雪上加霜”:一方面要应对来自家庭经济告急的困境,另一方面还要应对来自知识基础(英语、计算机等)、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电子邮件沟通、笔记本电脑等)的困境。于是造成了“学习跟不上――成绩不优秀――助学贷款批准有困难――心理行为问题增多――影响择业就业竞争力”的恶性循环。
如何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学业困扰,重塑自我?学校、社会和个人都能有所作为。在精神层面,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让他们摆脱自己是大学“边缘人”的心态。帮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学业困难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有效评估自己学业上的优势和劣势,知道应对学业困难的方法和策略,以及知道自己的合法权利并有资格获得他人帮助和社会支持等方面。
在方法层面,教师或同学可以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给出不同建议,帮他们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对英语,有意识强化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训练;对计算机,有的放矢地加强使用操作技能的训练。总之,在学习上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而且要针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好一学期、一学年的学业发展规划,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适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加强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方面的训练。
在社会层面,人们要消除对贫困大学生的偏见。学校、教师应该给所有大学生提供平等、公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及时了解贫困大学生对提高学习成绩的具体要求,给他们创造提高学业的良好环境,鼓励他们使用学校的语音室或者机房等硬件设施。另外,还要帮助他们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排除心理障碍。
在个人层面,要树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善于自我调节和学习总结,能够自我控制情绪和情感,经常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此外,尽量多和朋友、同学、老师交谈专业和学业内容,确保自己的知识学习包含职业探索和职业可行性的部分,这样就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和计划,为未来的就业作准备。
帮助贫困大学生,不仅仅是经济补贴,他们的学业成就、内心世界更值得关注。只有当他们心理富足,学业进步,他们才会有更多的动力迎接生活的挑战。为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便利的资助体系,才是实实在在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