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实践形式多样
虽然暑假天气炎热,但大学生们仍然投身各种社会实践中。暑期临近尾声,大学生们正纷纷对自己的暑期实践做总结收尾。记者随访中了解到,个别暑期实践活动可以说是“走过场”,流于形式;也有一批大学生通过实践获益良多。在学分、评优压力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应淡化功利色彩,多做些实事。
团队实践 宣讲家教花样多
暑假期间,各高校下属学院或社团成立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相比单打独斗的实习生,庞大的社会实践队伍要热闹得多。
“我们暑假搞的几个活动都很有意思,挺成功。”浙师大社团联暑期实践队的项力颖说。她与社团的伙伴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7月份,实践队来到金华苏孟乡开办了爱心家教班,带着42名初一学生学习、游戏,深受无暇照顾孩子的家长欢迎。利用家教班的空余时间,实践队还开展了骑单车派发绿丝带活动,向金华市民宣传环保意识。同时,实践队也开展了小调查、文艺表演等一系列活动,把短短半个多月的实践时间填得满满的。
据了解,大学生实践团队的活动形式由成员自行确定,老师会给予一定的指导。这些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但大同小异,实干型,包括走进社区或下乡,以家教上课一类为主,比如义乌工商学院组织学生走进上溪,体验田间劳动,和当地百姓同乐;宣传型,主要是向市民宣传节能环保或献爱心等时尚理念。而这几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特别时兴的是生存体验,比如今年浙师大体育学院的22名队员赴嘉兴进行了生存体验。队员们揣着50元钱要在陌生的城市生存15天,他们费尽心思地找工作赚钱,同时省吃俭用过难关。
单独实习 有实干也有走形式的
暑期即将结束,大二学生小金托亲戚找到一家单位,在自己空白的社会实践表上盖了章,“章盖到了再说,内容后面再慢慢填。”义乌人小金在湖南某高校读书,和去年暑假一样,今年又领回来一份社会实践表。小金说,现在大部分学校每年都会要求社会实践,放假前老师要开会讲一些注意事项和要求,但学生们听得出,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表格上盖章。“有几个会真的去实践呀!我们是外地人,除了学校根本不认识什么企事业单位,所以选择回家。这也省去了很多麻烦,只要把盖了章的表交上去就OK了。”
记者随访了一些在暑假里参与个人实习实践的同学,他们有的做调查,有的在单位实习。不少学生通过实践有所收获。大一学生小王暑假在一家媒体实习,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时间,但他收益良多。“带我的老师很和蔼,整个流程都让我跟着去、跟着做,学会了很多东西。”而义乌工商学院的老师会根据专业特点,帮助学生寻找实习单位。比如建筑类专业老师统一联系工地,实习中有关单位为学生提供多种工作机会,让学生实打实地得到了锻炼。
不过不少人表示,实习更像一种形式。在单位实习基本没有实际工作要做,看书看报混日子;而做调查的学生也以亲戚朋友为对象,再综合网络信息做出结果。他们最终要获得的是一个实习结果,得到表格上的一个章,完成任务。
算学分要评优 实践有点变了味
每年暑假,各媒体都会接到许多大学生的请求,希望对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报道。当记者了解实践内容,并以不适合新闻报道或没有新意为由婉拒请求后,仍有不少大学生不甘心,多次致电请求。有的学生甚至还没着手做事就表示,可以根据记者的时间,修改实践的活动计划和方案,哪怕只发点“豆腐干”也没有关系。而个人实习的学生则会请求单位老师将评价写得好一些,或者干脆造假写上表现优异。
据了解,目前一些高校将社会实践列入学分中,一般占2~4个学分,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并根据实践成果进行考核。而一些不算学分的学校也将社会实践列入一些考评范围,作为对学生评优等方面的考核之一。这无疑给学生的社会实践增添了一抹功利色彩。一位女大学生坦言,社会实践效果如何很难评定,从某些方面来说,媒体宣传得多则效果好,这也是学校评定时主要看中的。
一些高校辅导员老师则表示,在学分、评优的诱惑下,社会实践确实带有一些功利色彩,但这对学生也是一种促进。学生与媒体打交道也是一种沟通实践的过程。目前,社会实践形式大同小异,内容难创新,有的团队只是把过往的活动换个地点来做。而学生为了吸引媒体目光,会尽力寻找新的时间形式和内容,从这方面来说也是有所帮助的。
不过,老师们也指出,现在高校非常重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宣传通知、立项选拔、经费赞助到结项评优都做了许多工作。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早日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将花哨的形式或噱头,变为实际有用的行动,从中收获经验和感悟,这对学生来说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