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方
“由极少数人代表的女大学生的形象已被固化了。对于这个‘被妖魔化’的群体,每个人都有一种
猎奇的心态,这种心态,带领他们去探索、去夸张、去误解、去责怪。”
乙方
“如果一个女生都豁出去做二奶了,她就已不在意世俗的谴责和条例的约束了;学校说要开除,最
多只会让她在行事时更加隐秘小心,让人抓不住把柄,结果是根本没任何杜绝的作用。”
事件回放
7月21日,网上传出一份“上海女大学生包养价格表”,上海高校女生的包养年生活费价格从2万元
到50万元不等。
日前,张艺谋宣传新片《山楂树之恋》时,也感叹清纯女孩太难找。
8月16日,中国新闻网爆《华南师大规定学生当二奶搞一夜情将开除学籍》,招来一片质疑。
8月17日,某媒体报道,暑期前往医院做人流手术的女大学生和女中学生的数量明显上升,8月也被
很多医院业内人士称为“学生人流月”。
8月18日,媒体报道国内某知名大学生论坛上,一则题为“如果有个富翁或富婆养你,你会跟他们吗
?”的帖子备受关注。
核心提示
“女大学生”究竟惹了谁?
近年来,但凡跟“女大学生”沾上边的,都是“负面消息”,且层出不穷。近期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则5年前的旧闻,突然成为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新闻”,被疯狂转载,引来评者无数。
如果你稍加注意,一定留意之前那则流传更广、争议更大的张艺谋关于90后女生的“清纯说”。之
后,各大网站的头条均与之有所关联,不是“学生人流月”,就是“包养帖”。更早前是7月底网上流传
的“上海女大学生包养价格表”。
或许,这才是“学生当二奶搞一夜情将开除学籍”悄然“复出”的源头。那么,高校出台系列规则
制度,能否真正钳制女大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女大学生的道德失范,其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危机和
现实背景?
相比而言,这个现象更值得警惕———女大学生为什么总和密集的负面新闻捆绑在一起,跟二奶、
小三,情人等不道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除了反映出世风的焦虑;同时也给人错觉,似乎中国女大学生
已经全面进入道德沦丧的时代。那么,这是不是一种妖魔化呢?
学校禁令
都是治标不治本
李婉娇 西南大学学生
早些年曾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如果你想让一件事情风靡满堂,那就做一件事,禁止它
。所以禁书得以流传,禁片得以驰骋网络,禁止的外网吸引数以万计的群众翻墙而入。这和学校颁布禁
令是一个道理。
同时,我也很疑惑,这样的规定可行性到底有多强?
法律常说杀人偿命,可年年依旧有人飞蛾扑火,可以见很多规定条例最终的结局都是道德品行良好
的人在执行。
这个道理放到大学生品行问题上也是同样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女同学放浪形骸,到最后都豁出
去愿意做二奶破坏他人家庭了,她就已经不在意世俗的谴责,条例的约束;你学校说要把她开除,最多
只会让她在行事时更加隐秘小心,让人抓不住把柄,结果是规定根本没任何杜绝的作用。这样的行为都
是治标不治本的。
纵然这个社会世风日下,年轻人观念出位,老一辈痛心疾首的同时为什么不进行个人反思?社会在
进行价值观传播的时候有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成年人有没有以身作则?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们在指控
一个女学生的同时,难道就没有丝毫的责任?
对女大学生,
每个人都有猎奇心态
姜舒迈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生
在我的印象中,新闻一旦与女大学生沾边就相当抓人眼球。比如,某些女大学生被包养的问题,坊
间对此的传闻似乎一直没停止过。但稍稍静下心想想,所有的传言都是真的吗?难道没有夸张的程度?
比如,网上流传出的那份“上海女大学生包养价格表”显示,上海高校女生的包养年生活费价格从2万元
到50万元不等。这个数据谁来统计?谁来核实?谁保证,这不是一个人心怀鬼胎的人,坐在电脑面前,
用仅仅半个小时,敲出的一张臆造的价格表?
这样的事情不是一两件了,长此以往,由极少数人代表的女大学生的形象就被固化了。对于这个“
被妖魔化”的群体,每个人都有一种猎奇的心态,这种心态,带领他们去探索、去夸张、去误解、去责
怪。
事实上,在我目所能及的范围内,“二奶”、“第三者”是绝对不能代表女大学生的。我们也有很
多即使家庭富裕也努力向上的学生,即使贫困也积极拼搏的学生,为什么媒体对此可以吝啬到只字不提
?
就像当初80后被妖魔化一样。90后先是被指脑残,后来又被指道德败坏,最后,当他们成为了社会的中
流砥柱,这样的“冤案”是不是又要被洗清?
另一方面,我们现在所指责的那极少数人,其生长以及“壮大”的背景也是值得探讨的。比如,在
国外,人流是被法律禁止的。而在国内,随意打开一个电视台,你都能看到画面唯美的人流广告,走在
街上,也有无数类似广告。甚至还有医院推出“拯救90后”学生特惠套餐。所有这一切都在向你暗示:
人流很简单,简单得就像喝水一样。由此,一位做人流的女生,至少生理上的阻碍能够消除。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能不能先“退而求其次”,至少做好女大学生在法律上、医学上的自我保护呢
?
冷眼旁观
“女大学生人流月”
是社会道德沦丧的表象
邱正伦 西南大学教授
“去年流行一个词———“被”。在被的过程中,对象是处于一种无奈的、不自觉地、莫名其妙的
状况。女大学生也是这个“被”的宾语。”
一系列的事件反映出了公众对大学生道德规范的普遍怀疑和焦虑。可是我们应该发现,在类似的事
件当中,个别女大学生的道德滑坡,只是社会道德沦丧的一个表象,一个牺牲品,而且还是牺牲品之一
。
90年代以来,社会迅速发展,而我们的社会和个体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此付出了更多的价
值标准与信仰。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多收了三五斗之后的道德困境。
去年流行的一个词———“被”。在被的过程中,对象是处于一种无奈的、不自觉地、莫名其妙的
状况。女大学生也是这个“被”的宾语。
大学不是道德法庭。它没有权力,也没有必要做相关的用硬性规定。首先,人的内心太复杂,规范
是不行的。你甚至可以规定学生先迈左脚还是右脚,与异性说话必须用哪种方式,哪种口气,但这又有
什么意义呢?如果规定多了,时间长了,反而会出问题。其次,从法律上讲,只要没有金钱交易就不违
法。
拿什么来拯救女大学生形象被社会误读?我没有药方。我们能做的,只有善意的规劝和提醒。请注
意,善意。如果不是善意,更容易适得其反。
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都必须从物质的单行道走出来。否则这样的事情还会层出不穷,直到我们
习以为常。到时候,恐怕就不只是8月被称作“学生人流月”了。
剑走偏锋
她们在失范的社会中成长
唐云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讨论女大学生的话题,有几个前提必须弄清楚。
一个是,这个时代由于世俗的冲击太大,或者欲望不再受理性的约束,使得人性之中不再有什么坚
守。在成人世界里,追逐利益和感官满足的道德堕落比较普遍。然而,内心深处,或者说我们的文化基
因不可能完全忍受这种失范。当公众普遍失望于社会普遍的堕落和烟尘化,便集体寄希望于“可能”未
被污染的低龄人群,然而他们却发现,社会的那种普遍性灾难早已影响到这一批人了。
公众失望了,所以他们要惊呼。事实上全社会都要负责!另一方面呢,整个社会的价值趋同,造成
了衡量标准的单一化。
无论社会还是学校,在强调成就感的时候,大多都指向财富官阶之类,整个社会舆论似乎都在朝着
一个反智化方向迅跑。大学从学科设置到就业导向等等,都强调致用,那么,既然“致用”成了教育的
唯一目的,学生就有可能在教育之外开辟自己的“致用”功能。
加之社会的诱惑如此之多、加之学习之后照样就业不成,苦读寒窗或者坚守道义似乎就成了一个很
傻的行为。
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和社会,并未给现在的大学生找到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空间。机会的不均等、
家庭的不平等,艰苦的打拼并未有多大的可能让他们改变命运。那么他们唯一可以抵押的就是自己的青
春或者“清纯”,虽然这样的抵押———恰恰又在毁坏他们的青春。
还有一个深层原因———这一代大学生成长的背景,本身就是一个道德失范、理性沦落的时代。从
小学中学大学,他们看见的世界就是紊乱的,谎言与真理同时存在的。如果以惩戒的、律令的方式面对
这样的事情,显然又是对学生个人选择的干涉。大学生每个都是独立的法律主体,他们有自己的权利,
包括甚至“堕落”。
一方面,社会的负面影响在使劲往外拉学生,而学校也在以惯性的方式希望能把学生拉回校园——
—实际效果却总是适得其反,而大学对此基本没有任何反思。
虽然在如今的中国,的确存在权力阶层和资本阶层玩弄女大学生的丑闻;虽然她们中有些人的确堕
落、趋利、缺少自尊———但这首先是社会的耻辱,大学的耻辱,而不单是她们的!
这类女大学生是被抛弃的一群,然后又是被玩弄的一群,最后还是饱受指责与谩骂的一群!单从学
校或者大学生身上,我们很难改变什么,除非变革整个社会体制和教育体制。否则都是头痛医头,脚痛
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