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PWC来学校Drop-in,我正好没课,就顺路进去瞅一眼。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边的活动和国内实在大不同——在停车场搭一个大帐篷,里面放上各种电子游戏器材(包括一个类似打地鼠的游戏机),玩出高分就送小礼物,包括印着PWC公司名字的气球、糖果等物。一个PWC员
工在里面为学生们剪影,三两下剪子下去就是一个绝妙的侧面图形,然后贴在一本介绍公司的小册子里送给你,贴的那一页甚至画好了相框的图像。等你玩够了、跳够了、拿够了小礼品,走到门口,再送你一本印刷精美的PWC招聘书,内附详细网申信息、职位介绍,还有两个工作人员在门口专职解答。不得不承认,这间公司不仅财力雄厚,而且对优秀学生充满渴望,能够想出如此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
我在帐篷里又是剪影、又是玩和游戏机、又是吃零食的,玩了好一阵,不亦乐乎地走到门口,打算再问工作人员两个小问题就走,正好碰到一个中国女学生在提问,于是站在旁边等,结果,那个女生的问题实在让我很无奈,也让那个工作人员很无奈。
女生问:公司是否招聘中国员工?对方答:我们欢迎一切优秀的人才。女生问:那有没有专门针对中国人的项目?对方答:呃……没有那种项目,不过你可以在进入公司后申请去中国办公室工作。
女生继续问:我是XXX专业的master,这个背景够申请PWC吗?对方答:本科和硕士都可以申请。女生问:你们对我学的专业课有偏好吗?我该选什么课呢?对方答:……我们不限制专业背景,你的专业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的表现。女生再问:你们看重我本科时在中国的实习经历吗?如果有相关实习你们会更看重我吗?对方答:我们欢迎有各种不同背景的人,没有一个特别的标准。当然你有相关实习会有一定帮助。
女生再追问:如果我考出了ACCA,你们会优先考虑我吗?对方问:你已经获得ACCA资格了吗?女生答:还没有,我在考虑要不要去考。对方答:ACCA不是我们招聘的硬性要求,我们更看重你的综合表现。女生问:那么如果我考过了几门,你们会优先考虑吗?对方无奈中,答:……会有帮助的,但我们更看重你的综合表现。女生继续追问中……
我实在听不下去了,转身离去。看得出那个工作人员也被问得很无奈,光是一句“我们更看重你的综合表现”,就重复了N次,女生却似乎完全没有听到这句话一样。其实我很理解她提出问题的心情,就像我也曾经想要追问某个四大HR,问问自己需要补充哪些条件,才能进去那里工作,但现在,我已经完全不这样想了。
曾经在财大的时候,我陷入迷茫期有大约2年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就读的专业完全不是自己的志向,更重要一点是因为财大的空气中似乎都充斥着一股铜臭气。我在入学的第一天就听说了四大的名号,周围的每个人似乎都是为了某个功利的目的而做某件事——譬如说,为了评奖学金时的0.5个加分点而去献血,为了简历上面好看而去做志愿者,为了获得求职技巧而赶着去听一场场培训讲座。与此同时,学校里偶尔举办一下的少得可怜的人文社科类讲座,却基本无人到场,以至于老师们到处拉学生去充数。某一年的圣诞节,学校里一个英国老师办了一个关于圣诞历史与音乐的讲座,我在海报栏看到,觉得会很有趣,就在平安夜赶着去听,结果惊异地发现,除了两个协助他办讲座的班干部外,我居然是唯一的听众。而那个老师,还是兢兢业业地讲了两个小时,还放了很多好听的圣诞歌曲。
我并不批判财大学生,实际上,正是因为财大学生对就业如此重视,外加专业设置基本都属于商科类,才能够在复旦、交大等名校云集的上海,蝉联毕业生平均薪资水平第一名的宝座很多年,也是全国薪资水平最高的学校TOP10. 但是,在经历了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并且最终跨出国门后,我的想法越来越改变,关于——我为什么而读书?
很多人是为了谋生和改变命运而读书的,我也想通过读书而得到好工作的机会,但与此同时,我越来越看重读书这件事本身的意义——这意义,不是为了一份毕业后的职业,那只不过是一个短期目标而已,任何学生只要毕业3年都会知道,当年学过的那些知识,放在职场上是多么地没有生命力(科研工作除外)。读书,更重要的,是让我这个人的整体特质得到提升,充实我的经历,改变我的心态。
任何书本上的知识都是短命的,因为知识本身一直在不断更新。但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取的力量,却会一直扎根在一个人身上。
我高中在奥林匹克班读的,也就是所谓的尖子班。那时候读书特别苦,特别是对我这种不是特别聪明,也不是很擅长理科的学生来说。刚入学时,我的成绩是班上倒数第三,我们班有64个人,有的人天天打篮球看电视,也照样能进TOP10,然后去清华,我的愿望却只是不要被这个班淘汰掉。那时候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三年之内,考进班级前30名。然后,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每天学习到12点以后,第二天再早上6点起床。这样坚持下来,高一结束的时候,我考进班上前50,高二结束,前40,高三,前30,最后的高考,我不知道排名如何,但我知道肯定在前30. 我觉得,如果高中不是三年,是六年,我有自信考进前10. 我花三年学过的那些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在我毕业三个月之内就忘光了,但是那一段奋斗与学习的经历,却带来许多,它们使得我至今都能自信地说——我想学什么,就一定能学好,只要给我一点时间,我就能做给你们看——这份自信,支撑我走过后来很多不顺的路,使我在几乎失去一切的时候,也不放弃自己,因为对自己的未来,始终抱有希望。
大学四年,我始终在读一个非常不适合自己,也毫无兴趣的专业。由于欠缺相关基础,我在大一刚刚入校时,再一次成为班级垫底人员,多门专业课考试成绩60分,据老师说,是因为我们系有不关本系学生的传统,所以老师们帮我拉分拉到60的……那时候我迷茫的不仅是专业,还有一个感觉就是——之前高中三年的学习是否都白费了?我明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自己打下坚实的理工科基础,到头来,却要学一个纯文的专业,一切又从0开始,而且,还跟周围纯文科思维的女生们格格不入,无法融入任何集体。如果早知道是这个结果,高中三年艰苦的付出,是值得的吗?我思索了整整一年,也没有得出任何结论(事实上,以我当时的眼界和经验,也不可能找到答案),于是我决定先走着看,不管怎样,先把本专业成绩追上来再说。
于是从大二开始,我坚持了一年每天早上6点起床、站在花园里晨读一小时英语。那一年冬天,上海下了好大的雪,我坚持去晨读,忽然发现自己是那天早上唯一的晨读学生。四周一切白茫茫,雪花大朵大朵的飘下,花园里只有我一个人读书的声影,那感觉~~~真是回味至今!努力就会有回报,这句话是真理。那之后我的成绩就直线上升,大一考60分的综合英语,大三考到了96分!然后过专四,过专八,进入班级前三名。可惜大一的成绩太烂了,拉下了我的平均分,到最后,也只有八十多一点。虽然我一毕业就转行了,最终也没从事语言相关工作,但这一段拼命追赶的经历,让我知道自己是个能吃苦的人,也让我不断确认,只要我真的想做一件事,就真的能做到。即使我不是很聪明,总是要花费个几年的时间去追赶,但是最终,我都能追赶上,甚至,超越!
现在我到英国学金融,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从头开始。似乎这就是我的命运,每一个阶段,我都在为追赶那些有基础的人而拼命努力,等到我终于追上的时候,命运却又会让我走上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真不知道这是老天的黑色幽默,还是真的想要把我历练成一个神人!但是这一次,我没什么迷茫了。一切困难都在预料之中,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勤奋到令人发指。这一次,我不仅要去追赶那些金融专业生,还要充分体验这一段过程。命运已经一次又一次让我知道,结果真的不重要,过程才是宝贵的。因此,我不仅读书,还计划去邮局送信打工。这份工作很辛苦,但我却希望由此认识这个城市里的每一条路,每一个邮政编码。我的每一个周末,都跟随学生社团去周围地区徒步,借此了解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民。我的生活理念,时常得不到周围中国学生的理解——他们不知道我为什么选择辛苦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是为了将来留在英国竭尽全力,为什么去参加那些没法写在简历上的社团活动,他们会问我:“你做的这些事有什么用吗?”就像那个女生问 PWC的工作人员:“考ACCA对进你们公司有用吗?”如果只是为了“有用”而读书,对于经历了那么多的我来说,就太杯具了。
我也在考ACCA。本科专业缘故,14门考试,我没有任何免考,要全靠自己一门一门考出来。更糟糕的是,我所在的小城市没有考点,我要在12月的时候坐火车去附近大城市考试,更更糟糕的时候,这件事发生在我本学期期末考试之前。但我还是坚持报了,又花几百英镑买书,考的却是一个会计大专生也可以免掉的三门课。但我还是想要这个经历,想让自己在为了追赶金融知识拼命的同时,再给自己加上更多的负担。似乎有自虐倾向了,但我知道自己真正在乎就是这样的过程。
我终于度过了那个为了学位、为了毕业、为了就业而读书的阶段。现在的我,是为了这份奋斗的经历而读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将要伴随一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