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是贯彻基本国策、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基础工程。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成为摆在当今世界各国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的当今世界上,各国政治家对许多重大国际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在必须保护资源和环境、保护人类家园方面却能达到高度的共识。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当代人们回首往昔,必须深思熟虑,努力把一个美好的家园留给子孙后代。
要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从教育入手。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清高校环境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层次性、交叉性和公益性,然后通过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出多种多样卓有成效的教育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素质。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21世纪的建设者,也是环保事业的希望。有一句名言说:“环境不是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少年才是今天环境的主人,而大学生是今天环境保护的后备军和中坚力量,因此在校期间对大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教育,教育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环境保护活动,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责无旁贷的。笔者认为,其重要性大概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利于增加大学生的环保知识
目前,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掌握的程度实在令人堪忧。笔者在“环境保护”选修课开课前,对选课的11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5.6%的大学生不能同时准确答出“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是哪一天,76.8%的同学不能大致解释清楚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60.3%的同学不懂得“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涵义,甚至有19.7%的同学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停留在打扫卫生的错误概念上。因此对大学生普及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可谓迫在眉睫。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环境公德
治理环境,一靠法律制约,二靠技术治理,三靠公众参与。大学生在受到教育后会逐渐认识到,如果人类再仅仅通过破坏环境资源来换取各项经济指数的上升,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就会继续加剧,人类将会得到自然界的报复。大学生还会认识到,个人对环境破坏的后果既难于具体量化,也未直接作用自身,环保行动的投入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它是一项长远利益大于眼前利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的行动,于是,他们就会从自身做起,不做破坏环境的事,言行结合,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和拥护者。
3.有利于大学生应用环保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环保问题距离生活较近,大学生在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后,就能及时发现或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不仅可以促使他们全面掌握和综合应用有关物理、化学、生物、工艺方面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智力,而且还能让他们扩大视野,丰富知识,锻炼思维。
4.有利于大学生把“绿色观念”运用于工作实践
大学是学生从家庭向社会过渡的一个桥梁,是完成其个体社会化历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阶段所感知的事物和获得的知识,对他们今后的工作甚至一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高校进行环保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运用于科研、生产中,使各种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更为合理更趋于环保,他们会摒弃“高消费、高污染”的消费方式,进而使研究、生产环保产品的产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对环境有害的产业自然消亡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根据目前的环境实际状况,对大学生传授一些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必然成为影响大学生完善其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从实践上不懈地探索环境素质教育的方法,使之产生一定的效果,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
1.政策支持宏观规划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子系统,环境素质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系统性。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它的系统性,在制定各项决策时,都应把环境素质教育摆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进行全盘规划,在宏观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的投入,使整个校园形成一股浓郁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氛围。另外,在高校进行环境素质教育与在中、小学进行环境素质教育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应结合它与各个自然学科、技术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交叉性,制定出一些符合高校特色的政策,让大学生崇尚一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当代文明。
2.开设全院性选修课
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高校开设“人类与环境”、“环境保护”等带有环保性质的选修课,对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环保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从开设全院性任选课“环境保护”的情况来看,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门课程具有概念多、涵盖范围广泛、信息更新量大、贴近生活的事例多等特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又存在学生年级专业不同、对知识需求程度不同、教学条件差(没有多煤体教学)、课时数少(从30学时压缩到20学时)等难点,虽然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通过问卷调查、提问、讨论、鼓励写纸条对课堂教学提建议、不定期的课后练习、小测验、宣读《中国环境报》、《中国青年报》中有关环保方面的最新信息、传达最新关于人口资源环保的会议精神等形式,学生学习、听课的兴趣明显提高了。从课前的环境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和课程结束后的测验结果对比来看,学生的环境意识及环保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现在,每学期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都达到100人以上。
3.定期聘请环保专家作专题讲座
工、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学科课程内容为线索,聘请有关专家结合工农业生产实际,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举办以“三废”治理、当代全球环境问题、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环境、能源与环境、生态农业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或报告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扩大知识面,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接触到或观察到的一些环境问题,而且还可以使大学生明白在提高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4.开展各种活动,营造环保氛围
高校要使大学生树立鲜明的环保观念,就必须靠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校园营造一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让环保教育贯穿大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学校可采取各种各样丰富多采的活动,如鼓励大学生参加“6.5世界环境日”、“4.22世界地球日”等活动,围绕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组织大学生上街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在学校附近或市中心开展清理白色垃圾等;在宣传橱窗张贴《中国环境报》等有关环保方面的报刊,有利于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环保信息,关心国家及各省、地、市出台的有关治理环境的法律、条例、公告、政策等,并有选择性地组织学生学习,甚至从各个角度向他们阐明这样做的原因及科学依据;以黑板报或墙报的形式,摘录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和当前国内外重大的环保活动和举措;举办以环保为内容的征文、座谈会或演讲赛等,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其中,为环保献计献策,抒发自己的见解;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暑寒假,组织大学生对当地土壤、水质进行调查,或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化肥厂、造纸厂、酒厂、自来水厂等工厂参观,要求他们写出自己对环保方面的想法,合理的就建议付诸实践。
只要每一个人献出一份爱心,增加一份爱护,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爱护身边的一山一水,从我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见到的将是一个山更青、水更绿、花更艳、人更美的地球,地球也永远是人类一个美好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