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贸HR » 高校频道 » 高校动态 » 详细信息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出校门进厂门须良性对接

  去年我省共有11.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就业,同比增幅8.3%。面对今年的就业高峰,需进一步扩大就业渠道——
  ·阅读提示·
  到非公企业找工作,已渐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大学生要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应有长远眼光,储备人才。如此,才能促进双方进一步的良性对接。
  非公企业成就业重要渠道
  “大四上学期就开始找工作,想到一些大公司,因为没工作经验被拒之门外。 ”安大应届毕业生尹茹平向记者诉苦,“找工作难。 ”眼下,很多和尹茹平一样的应届毕业生,正手捧着资料袋,四处寻觅。
  今年春节以来,省有关部门组织了一些大型人才招聘会,一家合肥泵业公司在招聘广告上注明了详细的用工条件,但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介绍,只要有合适的人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只要来了能工作,工资待遇等条件都可以商量。但是,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依然由于零工作经验不能被企业相中。
  据了解,每次招聘会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岗位,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成了很多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一位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告诉记者,大学四年期间,参加过由学校组织的企业参观实习,但还不具有实际动手经验,这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到非公企业就业,成为相当一批高校毕业生的现实选择。据省教育厅统计,2009年我省共有高校毕业生21.5万人,其中到非公企业就业毕业生11.2万人,同比增加8574人,增幅8.3%。2010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24.4万人,如果不能进一步打开非公企业就业渠道,就意味着一部分毕业生可能找不到工作。
  面对非公企业,仍有不少大学生放不下“架子”。 “大学教育已由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了,如果就业观念不变,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会大受限制。 ”省社科院原研究员王开玉说,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及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非公企业就业,实现自我价值。
  招纳人才要有长远眼光
  “今年直到现在还在忙着寻觅人才,想招几名大学生,可他们不是没经验,就是要求太高,总是不能如愿。 ”阜阳市一位民营企业老板赵丽华说,今年2月,她来合肥参加了省有关部门组织的招聘职工大会,结果有些失望。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我省的合肥、芜湖、阜阳等部分城市,不少非公企业出现了“招工难”,许多企业都在为招不满工人而发愁。尽管如此,他们只想找无需支付高工资的农民工。雇用大学生就意味着要支付更高的劳动成本,他们对大学生的劳动效率怎么样心里没底,也有企业老板认为,大学生要价太高,干事没有吃苦精神,“养不起”。
  近日,记者来到省人才市场,据这里的负责人介绍,每天场内的人很多,大学生们手捧求职表,挤来挤去也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本来,从付出了高昂教育成本的角度上讲,大学生要求高一点的工资也是理所应当。可是企业在这种只想找低价位劳动力的思维模式下,往往对大学生不感兴趣。在人才市场转了一圈后,毕业生张军军无可奈何地说,学不能致用,才不能发挥,只好考研继续深造。
  省政府参事陈进认为,一些企业不愿在引进人才和技术进步上增加投入,习惯于低成本维持低水平,即使接收了大学毕业生,也往往是降低酬薪待遇,有些企业的大学生工资几乎与农民工等同,这些都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增加了障碍。 “知识密集型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我国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知识密集型企业后要接受专业培训、基础知识和职场生涯培训等,工作准备期较长。 ”陈进认为,这使得招聘大学毕业生成本增加,导致知识密集型企业更愿意直接招募在行业内有成熟工作经验的员工,而对招聘大学毕业生存有顾虑。
  双方“对接”有门路
  “大学生难就业,企业招工难,双方如何对接是问题所在。 ”省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应创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搭建见面会等“相亲”平台,实现“专业对接行业、学业对接就业、知识对接能力”。
  专家分析说,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真正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观念,仍旧存在“因师资设专业”和“发展轻易上马的专业”倾向,前者置市场于不顾,后者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大学应当进行专业调整,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壁垒,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
  在这方面,我省部分高校正积极尝试,加强校企合作。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安徽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与西门子公司开展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培养人才,至今已有13年。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学校充分认识到完全靠学校的环境是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安徽工业大学与近2000家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宝钢、武钢等380家知名企业建立就业基地,在40多家地市人才市场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站,形成了相互联动的供需信息网,多方为毕业生提供择业机会。同时,学校还聘请了53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等,担任校外就业指导与咨询专家,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效果显著。
  “加强‘找工’、‘招工’对接力度,应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说,政府劳动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为企业和大学生搭建平台;用工企业应在结构调整、完善福利保障等方面下工夫,想方设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高校毕业生更应清醒面对严峻就业形势,扎实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只有这样,从校门到厂门才能实现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