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贸HR » 高校频道 » 高校动态 » 详细信息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大学生调整“认知”错位,必须的!

“每年学校招生时,上海本地生源只有40%,但毕业时,却有超过80%的学生留在上海找工作。不少学生宁可放弃学了四年的专业,也要留在上海等大城市,找高薪的岗位就业。这样下去,大学生就业怎么会不难!”面对大学生就业这个眼下最热门的话题,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教授连连摇头。而身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也提出:“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结构性问题,大学生求职趋之若鹜般涌向大城市、外企,必然导致就业紧张。”
在专家看来,金融危机当前,就业并不只有大学生才难。需要关注的是,当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最初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生的“精英”地位早就已经动摇。大学生如果始终不能认清自己的角色,进而调整就业定位,遭遇就业难就将是必然趋势。
 
我国就业形势严峻 来源:苏州日报
非大城市不去,就业自然很难
“大学生就业难,很多人建议我们把全国与我们有关的大型企业召集起来,让他们帮助提供就业岗位。我们真是有苦说不出,其实,以前全国不少著名企业从董事长到总工都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但是现在,这些企业到我们学校来招聘常常空手而归,就因为它们不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上海市某工科院校校长这样向记者感叹。
同样的话题,徐明稚说得更具体。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排名第一的专业,领先同类专业第二名20多分,但是这个原本为全国纺织行业输送领军人才的学校,毕业生如今却宁可转行做贸易,也不愿从事对口工作。原因很简单,大多数知名纺织企业都在长三角地区或者更远的地方,而不在上海。“现在不少著名纺织企业直接到其他中小城市的一些二线院校去招人了,长此以往,不仅对行业发展不利,对学校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就业都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