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怪现象”该“怪”谁?
上周,《金色学刊》关于《云南职场怪现象调查之二》的报道登出后,再次引起了读者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对于这些怪现象,作为大学生和有关专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本期,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大学生和相关专家。
“很正常,谁都想生活得舒适安稳嘛。”上期,《金色学刊》登出《云南职场怪现象调查之二》后,引起了不少大学生和市民的关注,记者采访了部分读者,多数对报道的三个怪现象并不表示惊讶,虽然一直存在,但是见怪不怪。
“这种情况很正常,很符合昆明人的习性,我儿子还不是这样,人家公司约他去面试,嫌远就没去,你说从席子营到关上能有多远?吃住都在家里,他根本就不着急。”梁先生家住席子营,他的儿子学机电专业,今年7月份毕业。“他周围的那些同学还不是跟他一样,要么考公务员,要么干几天就跳槽,挑三拣四的。”虽然很气愤儿子这种懒惰心理,但他认为这符合昆明人的性情:追求舒适。
“本来就是这样的嘛。”昆明某高校大四学生小廖对记者报道的“职场怪现象”反应很平淡,由于在忙毕业论文,她只参加过学校举办的两场小型招聘会。“昨天刚参加了系里举办的就业指导交流会,老师都很着急我们的就业,但学生们看起来却不怎么着急,有个老师昨天还在会上批评我们呢。”小廖说,其实自己内心也急,但急也没用,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与小廖对工作消极的态度相比,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的大三学生小陈则在积极备考省外的一家事业单位。“这两天忙着准备报名材料,要盖很多章,忙得晕头转向。”小陈学的是工程方面的专业,一心想进机关单位。“每个人都想找个安稳点的工作,班上的同学都要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我只参加过一场招聘会,全是些私营企业,适合我的岗位大部分还都在州市,不想去。”小陈说。
大学生要改变自己的求职偏好
昆明凯智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红武: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失衡主要体现在结构性方面,即部分行业供不应求,而另一些行业供过于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是大学生追逐的热点,而服务性行业却乏人问津。大学生求职难,原因就在于他们这种不合理的求职偏好。
分析这种求职偏好的形成原因,有大学生求安稳、看待遇等心理,也有对就业市场缺乏认识,对自己没有合理定位等原因。事实上,对于每一个职场人来说,工作是不能分好坏的,只能用是否适合自己来考量。
求职偏好的形成,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只有整个社会去帮助大学生消除这种求职偏好,才能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观点交锋
大学生缺乏“就业危机感”
亨德森·杨:大学生找工作,要先想清楚两个问题:社会需求和自我需求。然而很多大学生缺乏思考,在就业时没有清晰的职业定位,找工作不自信致使选择毫无目标,最后随大流或想当然就业。
求职态度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由于昆明的气候比较舒适宜人,容易让人失去忧患意识,缺乏危机感。在缺乏就业危机感的情况下,大学生容易在主观上丧失对工作的迫切愿望,要等到天气好的时候或过了星期天再去找工作,实际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分星期天,如果一个没有工作的人还要过星期天,那他可能会一直没有工作。所以,遇到坏天气,大学生更应积极主动地去找工作,这能体现对工作的认真,会让公司老板对你刮目相看。
勤奋的人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大学生要从内心树立起就业危机意识,为自己做一个准确的定位,通过勤奋找到自己奋斗的舞台。
莫把大学生当“替罪羊”
大学生就业难已是老话题,多数人会把原因归咎于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践经验等等。不可否认,目前的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大学生注重理论,动手能力不强。其实,这只是很片面的理由。大学生就业难本质的原因是目前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供小于求,简言之,就是劳动力市场上适合大学生的岗位要远远小于大学生的需求量。刚刚结束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录比约为69∶1,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而一些大学生成为职场剩男剩女,甚至当了啃老族,与他们自身有一定原因,但更根本的是由于目前的职业指导与培训制度还不够完善,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根本原因不在大学生自身。如果只从大学生的身上找问题,则是把大学生当成了“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