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党和政府为实现教育优先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2007年,财政部、教育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在甘肃省开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如今已覆盖全省、领先全国,显现出了“考得上就读得起”的示范效应。改革者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以——
责任成就公平
甘肃省发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纪实
“今年任务量大,时间集中,现在是最忙的时候!”
8月15日,在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的办公室里,负责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汪永平一边接受记者的采访,一边抽空接听电话。“客户经理更忙,电话都快要打爆了!”他说。
2007年,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将甘肃省列为5个试点省份之一,展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两年来,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影响不断扩大,已经覆盖全省所有县区,贷款余额和贷款学生人数在全国位居前列,圆了数万贫困家庭学子的大学梦,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也由此开始在全国推广。
今年,为了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学子及时获得贷款顺利入学,省委、省政府早在4月间就召开专题会议对此项工作做了安排。而作为贷款的主办银行,国开行甘肃分行在全省各级教育、财政部门以及人民银行、银监局等单位的支持和指导下,与各级学生资助中心一起提前动手,印制宣传册进行政策宣传、对全省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前升级试行管理系统等,展开了一系列工作。“现在随着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推广,申请贷款的人数已成几何数增长,我们正在着手让这项工作常态化。”汪永平说。
考得上就读得起
8月,河西走廊瓜果飘香,麦浪滚滚,一片金黄。
永昌县红山窑乡姚家寨村农民贺天志一家,正在地里忙着收割大麦,老贺想趁着两个儿子还未开学,尽快把庄稼收拾利索,自己也好前往县城打工。但在前些日子,就在这农民最欢喜的收获季节,因为两个儿子的学费问题,老贺心里一直高兴不起来。
前年,老贺的大儿子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每年学费、生活费加起来要花一万多元;今年老贺的小儿子又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学杂费和生活费又得一万多元。就在乡亲们羡慕老贺一家出了两个大学生的时候,老贺却因为儿子的学费犯起了愁。往常,每年只有在秋后卖了粮,老贺手里才有“活”钱,遇到用大钱的时候只能东借西凑。今年,家里要供两个大学生,庄稼长势又不如往年,欠收已成定局,家里一下子哪能凑得两个大学生的学费,老贺心里负担确实不小。
令老贺欣喜的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他的两儿子均可以通过当地教育局,申请国开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于是,老贺从村里和乡里开了证明,到县教育局资助中心填了贷款申请。8月30日是老贺小儿子大学报到的日子,手里已经拿到了国开行的贷款合同书。“家里凑了孩子的生活费,再加上国开行的贷款,全家人心里都踏实了。”老贺说,“原来全家的心头负担终于放下了,家里确实松了口气了。”
在甘肃省,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缓解了“心头负担”的家庭,不止老贺一家。
甘肃省是一个欠发达的传统农业省份,农村人口多,贫困面大,加之近年来高等教育市场化倾向严重,高昂的学费已成为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有的甚至因教返贫。一项关于“状元县”会宁的调查显示,2006年全县返贫农户中“因教返贫”农户占三分之一,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与高校上学所需费用相差甚远。而在全省,国家推出的高校助学贷款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连续下滑的趋势,2006年全省高校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仅占在校生的5.9%,远远低于国家确定的20%的比例,与全省30%的家庭困难学生的贷款需求相比差距更大。
正当许多家庭为孩子上大学的费用担忧时,这一现象引起了中央和各有关部委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决定在全国展开新的助学贷款政策——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甘肃省列为5个试点省份之一。2007年8月29日,全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在会宁启动。国开行甘肃分行本着“能贷尽贷”的原则和“信用贷款、风险可控”的原则,设计了专门的贷款方案,开始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当年底,全省就有1.9万余名贫困家庭的孩子获得此项贷款,圆了大学梦。有了第一年的经验,2008年开始在全省推广,“考得上就读得起”的示范效应在全省逐渐显现。
2008年,甘肃省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人数占到了当年招生人数的32%,受益学子累计达有6.7万名学生受益,发放贷款金额达到4.52亿元,超过了全省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以来累计贷款额的4倍多,使全省高校的获贷学生人数占在校学生的比例达到了18.71%。对此,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给予了“为国分担、为民分忧”的批示,国家开发银行也因此赢得了学生、家长、学校的一致好评。今年,全省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人数累计将达9.2万余人,生源地助学贷款已经展开燎原之势,圆了社会各界“让每一个孩子考得上就读得起大学”的夙愿。
用政府责任实现教育公平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党和政府为实现教育优先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甘肃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试点从一开始,就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陆浩、徐守盛等省上主要领导曾多次听取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专题汇报并作出指示,要求财政、教育、开发银行省分行等有关部门创新工作机制,总结成功经验,切实做好甘肃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把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省政府专门成立全省生源地助学贷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省长冯健身任组长,加强组织领导,指导协调开展各项工作。
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副省长郝远明确指出,切实保障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要求和企盼,更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郝远要求各市县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重大意义,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开展这项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和措施,真正把这项惠民政策办实、办好。
各市州、县市区根据省政府的要求,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上好学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组建了领导小组,并在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安排了办公场所,配备了办公设备,选派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到资助中心工作,做到了机构、编制、人员“三到位”。同时,各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全省各级财政、教育、银监等部门从各自不同的工作职能出发,全力推进试点工作。省财政从中央财政国家助学贷款奖补资金中专门为各级资助中心安排了经费,确保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经费的及时到位。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按照省上的部署和要求,加班加点办理贷款手续,使被高校录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拿到合同按时到学校报到。一些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还非常重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机制的创新和制度的规范,精心设计工作流程,确保助学贷款工作顺利进行;深入基层开展政策宣传,使助学贷款政策家喻户晓;规范贫困学生信息档案管理,实现应贷尽贷工作目标;实行“多点一站式”服务,减轻贫困家庭办理贷款的经济负担;因势利导,强化学生诚信教育。
目前,全省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建立起了省、市、县和学校四级管理体系和领导工作机制,形成省级统筹领导,市(州)积极配合,县(区)认真实施,学校全面落实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保证了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
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多得之举
银行是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重要一环。主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国家开发银行,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家大银行,发放的贷款也经常跟大项目有关。目前,国开行甘肃分行的贷款余额已超过500亿元,位居全省前列。从公路、电力、铁路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到各地方兴未艾的城市化建设热潮,随处可见国开行背后的支持,贷款项目动辄几亿、几十亿。因此很多人疑问:每个学生不超过2.4万元的生源地助学贷款这样的“小项目”,省国开行怎么能“看得上眼”?
其实,省国开行在关注大项目的同时,一直关注着事关甘肃省民生的社会事业发展领域的“小项目”。近年来已累计贷款近50亿元,投向甘肃省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领域的“小项目”,既有中小企业、下岗再就业工程,也有牧民定居,经济适用房,基层医院,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16万地震受灾农户住房重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巨大的反差,悄然的变化,体现了国开行做大项目增强国力,做小项目改善民生的办行宗旨,映衬出国开行主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轨迹。对此,国开行甘肃分行行长杨文清表示:“金融的核心价值之一是‘雪中送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支持解决社会瓶颈问题。少年强则国强,生源地助学贷款不仅仅是一项解困助学工程,更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强国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社会意义巨大,国开行义不容辞。”
的确,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表面上看起来虽然是个“小项目”,对全社会的发展而言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对于贫困家庭而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解了燃眉之急,其还款期限更宽松。据有关部门测算,一名大中专学生在校期间包括学杂费在内,平均每年花费约为1万元;而2006年,甘肃省农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134元,一个四口之家一年的纯收入仅为8536元。高昂的学费与微薄的收入之间形成强烈反差。一个农民家庭供一个高校学生已非常吃力,若同时供两人上学则难上加难,有农民坦言家庭经济因此被“掏空”。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介入,让这些贫困家庭现金支出有了“外援”,大大缓减了其“财政”紧张状况。按照相关规定,每个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最高可申请6000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年最高可获得2.4万元贷款。在校期间贷款利息由国家财政或省级财政补贴,毕业之后有两年宽限期可只还利息,第三年开始归还本金,8年内还清,贷款期限最长可达14年。如果贷款学生在毕业两年开始还款,按最高贷款额和最长还款期计算,每年其偿还的贷款本金为3000元。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这笔贷款不仅救了急,而且比较符合其偿还能力。
其次,受益最大的还有贫困生所在高校。前几年,由于高校助学贷款连续下滑,为了让贫困家庭学生不致失学,各高校均采取了让学生缓交或拖欠学费的措施,结果导致学费欠费屡创新高,居高不下,有的甚至严重影响到了高校正常的运行。学生毕业之后,因为“道德风险”和其它原因的存在,一些学生不能及时偿还所欠学费,有的干脆失去了联系,学校不得不组成专门的清债队伍到处“追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推广,让高校从“债主”的尴尬地位解脱了出来,助学贷款由国开行直接汇至高校账户。
地方经济也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受益者之一。资金是经济运行的血液,而对于我省任何一个县域而言,这一资源又是相对短缺的,如何融资、到何处融资是当前各地面临的普遍问题,而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入学更是一个曾经令地方政府非常“头疼”的难题。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的推进,无疑让县域经济多了一条成本较低的融资渠道,相当于增加了当地经济运行中的资金供应量,间接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据省开行统计,自推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来,仅会宁一县就累计获得贷款2000万元,几乎相当于该全县2008年全年的一般财政收入。
如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已经成为甘肃省助学政策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政策,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关专家指出,要把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办好、办实,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与操作。一是落实县级教育部门资助中心的人员、机构、经费及责任义务,与国开行一起做好贷后管理,将风险控制到最低。二是进一步加大社会信用意识的培养,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并通过与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对接、建立个人诚信档案等措施,建设有助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良性循环的社会诚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