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破解大学生村官动机障碍
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心里动机,人们不管从事哪项工作都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大学生村官工作也是如此,即希望通过这项工作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动机是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由5个层次与性质的需要所组成,而各种需要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要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
应该说,当前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在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带领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不免存在一些难题,尤其是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观失去工作信心,缺乏工作动力。这一现象的存在当然有主观和客观多方面的原因,而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导致缺乏工作动机就是其中之一。为此,笔者结合马斯洛的5个层次需要理论谈谈如何逐层破解大学生村官工作动机障碍的一些激励措施。
第一层:生理需要
需要内容:生理需要是级别最低的需要,如:食物、水、空气、健康等。只有这一层次的需要满足,其它需要才有可能。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要有最起码的生活保障,能够吃得饱、穿得暖、住得下等。有的大学生村官反映说:“我们的工资已经好几个月没发了,虽然工作了,但是还是一样靠父母资助。”
障碍体现:大学生村官会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其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
激励措施:比照本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按规定发放边远地区津贴,补贴、津贴按月发放;并根据当地实际发放交通补贴以及一次性安置费等。年度考核合格的,给与适当奖励如增发一个月的补贴等。乡镇要安排好食宿和日常生活,尽量为大学生村官工作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第二层:安全需要
需要内容:安全需要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要,如: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例如:有的大学生村官在学校里有助学贷款,而村官薪水微薄,只能养活自己,但是根本还不起贷款。还有大学生担心自己的户口迁移问题、生病就医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