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山东师范大学举办2007年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近万名毕业生从早晨7点就开始在入口处排队等候购票。权 成摄
●今年全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达495万,比2006年的就业峰值多出80万人
●一些大学生就业时只盯着大城市、大单位,而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应者寥寥
●大学生应当转变就业观念,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服务措施
又是一个大学生就业高峰。从有关部门的统计看,今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有495万之众,比起2006年的就业峰值多出82万人,如此来看,大学生就业形势不能说不严峻。然而,作为即将跨出学校大门的大学生们该怎样面对这一局面?
不是扩招惹的祸
大学生并不过剩
据教育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40万人,2006年达到410万,2007年将达到495万。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越来越被关注成了不争的事实。
那么,我国的大学生拥有量是不是真的过剩了?是不是真的到了大学生没有用武之地?
我国权威的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部门的报告认为,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来看,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还是少。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15%左右,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这都是大学毕业生可以充分发挥的天地。
如果拿大学现有量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目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数的5%,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一些高校负责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负责人指出,从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实际需求看,大学毕业生根本不存在过剩的问题。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都有非常大的需求。以北京为例,今明两年将分别选聘3000名大学生“村官”奔赴基层任职;山西今年也将选派8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
专家们比较普遍的意见是,只有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越来越快。虽然目前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是大学扩招依然是大方向,是大势所趋。专家们建议,大学毕业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念,才是改变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有关部门的统计也为专家们的意见提供了数据支持。目前,我国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800万至9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人数则大约是这个数字的一半左右。这就是说,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
不要盲目夸大难度
自觉调整就业期望
中国农业大学一位负责同志说,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形势下必然发生的碰撞。但从国家整体需要看,我们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解决这个难题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需要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有学者尖锐指出,“大学生就应有体面的工作,从这点上看,我们的教育体制虽然前脚踏入市场经济,但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
来自企业界的全国人大代表也呼吁,希望毕业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不要认为到基层、到企业就没有出路,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从最底层做起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时间跟踪。他们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毕业生期望工资达到2000元以上,1/3左右的毕业生期望在3000元以上,1/5的毕业生期望在4000元以上。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有70%的毕业生希望留在北京等直辖市和沿海开放地区,近60%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工作,而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只有2%。来自大中城市的大学生竟有70%以上表示不能接受去小城镇或乡镇企业工作。在这些毕业生中,能够认识到应该调整就业观念和期望的比例更是少得可怜。
有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生就业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也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难怪有人讲:“与其说大学生难就业,不如说就业难如愿。”
有专家通过详细分析得出结论,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事实上被夸大了。如主动不就业者,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均不能算失业;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还有许多方面,比如说,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等结构性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0.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
转变就业观念
完善服务措施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就业理念也存在着相当多的误区,具体表现为: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现象。
面对存在的问题,专家呼吁:提高就业率一定要从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政府搞好服务两个方面入手。
专家们强调,除大学生自身注意提高就业能力外,国家也应制定更完善的服务保障措施。大学生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也是经济建设中的稀缺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好大学生资源是我国人才战略中的重要工作。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与指导,如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化部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性、技能性、专业化的服务;规范就业市场,提升中介机构服务能力;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源和相关政策,在公益性和公共化服务中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细、做深、做好。
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通过具体补偿、激励等政策手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所有高校都必须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同时要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选课;完善就业工作评估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时要获得双证书,也就是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大力发展适合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积极向教育、人事部门及高校提供市场分析信息等等。 (记者 李同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