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贸HR » 高校频道 » 高校动态 » 详细信息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求职者当心简历泄密

  个人资料泄密被骚扰 家庭地址详细遭诈骗―――

  又到了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随着网络求职的兴起,电子简历的投放似乎更加简便易行,很多学生甚至被称为“海投族”,数以百计地给用人单位、各类中介等寄发简历。但是散发传单式的简历多投背后却隐藏着极大的危险,而不少不法分子也正是盯上了“简历”。

  “您需要办证吗?”“介绍保险理财产品。”“我们这里有你的简历,可以多聊聊吗?”某公司白领宋女士,最近一直被各种电话骚扰,其中有保险公司、假中介,甚至还有无聊的陌生男子的滋扰电话。为何会有这么多人知道自己的电话呢?她用自己的手机号码上网搜索了一下,竟然发现“泄密”的根源全部指向她去年跳槽时在网上留下的电子简历。现在找工作的事情已经过去几个月了,该网站却不仅仍然保留着她的信息,而且由于她的各方面条件比较出色,还被放在求职者中的显要位置。同时还有很多其他所谓的中介把她的信息转录。

  春节后,即将大学毕业的小高,将写有自己及全部家庭信息的求职简历在多场招聘会上投递出了几十张。没想到,此举被一伙骗子盯上,他返京后不久,远在吉林老家的父母突然接到一陌生人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小高的同学而且急切地称,他们的儿子出车祸正在医院抢救,急需治疗费,让他们赶快给医院汇钱,并告诉了一个汇款账号。乍闻此消息,小高父母很着急,赶紧筹借了1万元钱汇入陌生人指定的账户上。后来才发现,问题一定出在他的求职简历上,因为在招工信息栏里,他将自己的手机号码、父母的姓名及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全部填写了。

  ●查阅求职者信息无需检验

  记者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或者“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等,还是很容易地就能进入不少网站的毕业生信息库,在这些页面里面有学生的详细个人资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技能特长、受教育情况、获奖情况、社会实践情况、求职意向、信息设置等,里面甚至还有学生父母的姓名、性别、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籍贯、生源地、毕业院校等个人家庭资料,查阅这些个人资料不需要任何的身份验证。记者试着拨打其中几个求职者的联系电话,都找到了有关当事人,这些当事人都表示最近确实在该就业网站上填写过求职信息,对于自己的资料可在网上轻易查到,纷纷表示惊讶。

  ●用人单位对简历保管无方,不法之徒有机可乘

  随意丢弃个人求职简历足以令求职者心寒了,而一些用人单位将别人的求职简历当作赚钱的工具则更令人气愤。据记者了解,招聘企业通常是根据自己需要,有针对性地挑选简历,但是也有一些企业不管什么样的材料,全都照单全收。据知情人透露,一些公司的招聘人员,会以每页5分钱的价格,将收下的简历倒卖,而用低价买下这些资料的人,把这些资料当作客户资料。一些非法的黑中介,就是通过网络搜索求职者的信息,寻找到对象后,电话联系诱骗求职者上当。

  另外,特别是一些条件优秀的高级人才资料,是一些中小猎头公司瞄准的对象,因为一些大公司可能会不惜重金争取优秀的人才,从一些公司手中买下部分资料,根据需要,有的放矢,这样的事情在业内并不新鲜。

  ●求职者投递简历应多留心眼

  针对目前不法分子利用求职者的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越来越多的现象,有关人士提醒广大求职者,必须要加强保密意识,不要让违法犯罪分子钻了空子。

  提醒一:招聘会现场不要随意丢弃记录个人信息的资料。如果填表错误,最好将其撕碎,而不要随意丢弃在填表桌子上。提醒二:网上求职时多留心眼,不要随意公开重要信息。求职者在填写网络求职登记表时,不要在各个网站上到处填写自己的求职信息,不要轻易公开个人的重要信息,特别是自己的家庭住址和家庭电话最好不要填写。
 提醒三:如果求职者没有给中介机构投简历,而中介机构为了商业利益,通过各种途径取得求职者的个人资料之后,以欺骗等手段将求职者哄骗来到中介机构的也属于违法行为。由于中介机构给求职者提供不详细、不安全的信息造成求职者各方面损失的,中介机构必须赔偿由此产生的各种费用。(李吉吉)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