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研究员杨守建认为,高某参与雇凶伤害同学虽然是一个极端个案,但是也部分地折射出当代大学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竞争,以及急剧发展的社会不平衡表现出的紧张、是非观的模糊和道德的滑坡。他呼吁广大学子要“风物长宜放眼量”,积极健康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有调查显示,青少年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社会生活和大学校园里发生的许多事件,一再警示人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亟待加强。”杨守建说。
“大学生就业难是普遍性的问题,但社会个体在压力下的行为选择是不同的,其中有一小部分人采取了这种极端行为来解决面临的危机。”陆教授认为,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作案的社会个体所处环境和主观心态存在着特殊性。
受到一点“闲气”的高某看着母亲计划谋害同班姐妹,不仅没有制止,还“配合”报复李静的行动。陆教授认为这种失去理智的行为恰恰反映了不少大学生不当的价值观,在竞争中,他们一旦发现自身利益受到威胁,会在冲动之下,采取非法手段为自己争取稀缺的资源,如案件中的理想工作。“而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个体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如案件中,单亲妈妈对女儿高某的过分袒护,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高某对母亲的心理依赖等,都促成了扭曲的心理和过激的社会行为选择。
“就业岗位关系到个人后半生的发展和物质生活,因此在有限的就业机会面前,人们会产生一种你死我活的竞争感,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不惜触犯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获得生存资源。”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许燕教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竞争引发非理智行为的原因。
许教授说:“如今大学生面对就业的激烈竞争,互相耍手段算计对方的事情很常见,如故意欺骗、背后中伤等。近年来,这种同学间恶性竞争的手段正变得越来越残忍。”
在学校教育一味对学生强化“优胜劣汰”、“为生存而超越”等竞争理念时,很少有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竞争方式,在中高考或一次次成绩排名中深刻体会到竞争残酷的学生,很容易陷入恶性竞争。许教授建议:“应该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对学生竞争心理的引导,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竞争意识,推行阳光下的竞争,培养良好的心态,以免冲动之下做出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的事。”
对于学校教育的责任,陆教授认为,除了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我精神支撑和社会支持,“其中包括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并努力适应和接纳社会规则,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时采取和谐的方式,从而获取外部的理解和支持。”陆教授建议大学生在遇到压力或产生不良情绪时应学会倾诉或寻求心理咨询,通过与同龄人多交流来排解压力。
杨守建研究员说,要改变大学生中的极端心理,就要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增强竞争力,这也有赖于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他说,现在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都很少涉及挫折教育。这并不是说,要让每个大学生、每个青年都“自找苦吃”,而是要告诉他们,竞争和挫折并不可怕,任何机会都不是决定性的,也不是惟一的,只要生命没有终止,眼前的竞争和机会都是暂时的,关键是要有积极和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任何一次机会和挫折。
实习生 邢佰英 本报记者 万兴亚
来源:中国青年报